我國首個北亞油料科研平臺在內蒙古落成
央廣網呼倫貝爾7月8日消息(記者李春雪)當前,我國食用植物油對外依存度高,進口來源地集中,保障油料供給安全是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作爲我國第一大油料作物,油菜常年種植面積超1億畝,佔國產油料作物產油量的半壁江山,提升油菜產能對保障食用油供給安全意義重大。
7月7日,我國首個北亞油料科研平臺——“北亞油菜大豆科創中心”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額爾古納市蒙兀室韋蘇木正式落成。
北亞油菜大豆科創中心總建設面積500畝,建有綜合實驗樓和高標準試驗田。面向油菜、大豆生產主戰場,科研團隊正相繼開展特短生育期春油菜生物育種、短生育期油菜-大豆高效輪作模式等研究工作。
目前,超8000份多樣性豐富的特短生育期油菜雙單倍體系育種鑑定正在試驗基地開展,相當於常規育種6400萬個重組株系的育種規模和效率。僅58天生育期內,超過80%的雙單倍體系就進入了盛花期,爲“北亞油谷”特短生育期油菜育種呈現出美好前景。
研究表明,在北緯45度以北的亞洲地區,包括我國內蒙古、新疆、黑龍江、吉林部分區域,鹽鹼地等後備耕地資源高達2200萬畝。在俄羅斯遠東地區和蒙古國,還有超過15億畝待開發利用耕地,可用於發展短生育期春油菜和春大豆生產,是一個亟待開發的“北亞油谷”。因此,加快“北亞油菜大豆科創中心”建設、中俄共建“北亞油谷”意義重大。
內蒙古和黑龍江作爲我國大豆最重要產區,佔全國總面積約60%,但區域內大豆連作障礙明顯,土壤質量連年下滑。
中國油菜遺傳育種學家、中國工程院王漢中院士表示,種植油菜可有效改善土壤肥力,促進後茬作物產量。北亞油菜大豆科創中心有望形成一套高效的大豆-油菜輪作模式,在落實大豆油料產能提升工程前提下,保障“北亞”黑土地健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當前,我國食用植物油自給率僅30%左右,是我國對外依存度最高的大宗農產品,年進口油料總量相當於約9億畝耕地的產能,且80%以上來源於美國或受美國技術控制的美洲國家,供給安全形勢十分嚴峻。
內蒙古地處中國向北開放的前沿,滿洲里和二連浩特口岸分別是中國對俄羅斯和蒙古國的最大陸路口岸。2023年中俄簽署的關於《2030年前中俄經濟合作重點方向發展規劃的聯合聲明》中提及,發展中俄“東北-遠東”地區互利合作,切實提升農業合作水平。
以中國和俄羅斯油菜和大豆平均單產計算,利用北亞10億畝待開發耕地建立油菜和大豆輪作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即可年產油菜籽6665萬噸、大豆5715萬噸,年產食用植物油總計3770萬噸,完全滿足我國食用植物油的需求。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