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顛覆高端餐食 餐飲業的學習新路徑
自新冠疫情恣虐兩年多來,百工百業猶如生存在陰溝中,餐飲業者尤其痛楚。但仍有些業者擁抱希望,力圖存活。2023年春節後,終於縱出陰溝,迎來春燕。
這些中小型業者甩脫陰霾,沒有僥倖。是用務實的管理態度,鋪設一條創新本土臺味餐飲的學習路徑,圓熟商品的市場價值,吸來顧客。這條學習路徑,首經建立概念,再產生營運態度,而後聚焦在本土品味等元素,構築而成。
儘管迷人的「高端餐食」(fine dining),仍被收入高端的食客追逐不捨,市場價值依舊。但近年來,原本殫精竭慮在高端餐食創作的某些知名廚師們,已見疲態。名聞全球廚神西班牙籍米其林三星主廚阿德里亞Adria,在2011年關閉餐廳,淡出高端餐食的競逐之林。理由是,廚神自認創作已失前衛感。
丹麥五度奪取米其林三星的餐廳Noma創辦人雷哲皮Redzepi宣佈,2024年底停業。原因被臆測,可能與支付實習生及給予長工時員工日日堆高的薪資有關。
臺灣許多餐飲業者等有識之士們不禁反思;動輒每人臺幣萬元以上價位,且勞力密集的高端餐食,其商業模式能否永續呢?
臺中「面廊」以販賣川味麪食爲主,連得2020至2022三年米其林推薦餐盤,創辦人白家豪對筆者透露,米其林光環,不是他的追求目標。面廊開發商品目標,放在臺灣人熱愛的牛肉麪等麪食上,這是賣家的「概念」;選取川味卻可彈性調控辣麻程度,這是賣家開放的「態度」;學習的對象,則不分菜系國籍,這是面廊貫徹的學習路徑。面廊用食區牆上懸掛木製雕刻等藝品,連一樓上二樓轉角處,也放置仿古茶几陶器等;米其林推薦的評語是「藝廊般的用餐環境」。白家豪說,賣面也要美學。
2022年得到經濟部商業司山海臺菜餐廳榮譽的臺中「有春茶館」,強調本土臺味的餐飲概念,復興古早味,上山下海採集本土健康食材,例如南投烏龍茶、玫瑰花及屏東桔乾等入菜,配合本土式質樸的店內裝飾,以及木製餐具筷匙等,建構臺式用餐優良品質的儀式感。
有春負責人陳沛瀅不排斥跨菜系的學習,親帶公司幹部前往曼谷等地考察。考察的用意,力求跨越廚藝範疇,還有做餐流程的管理,以及餐飲業的社會責任等多元化學習歷程。她說,學習是最重要生存之道,尤其是中小型企業。
新學習路徑的鋪陳,對餐飲業而言,不只是做菜的廚藝而已。白家豪對筆者強調,廚藝、廚政與廚德「三位一體」。廚政指的是開發商品品項及做菜流程等管理,廚德則是使用健康食材及履行社會責任等人文內涵。
陳沛瀅與白家豪不約而同,走在前述三位一體的學習大道上。或可言是高端餐食之外,臺灣餐飲業者的另一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