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兩岸共存之道 競合人民福祉

疫情持續發燒下,花蓮太魯閣意外事件逐漸淡化出媒體。但個人李登輝總統名言「民之所欲,常在我心」,卻思之再三。所謂「民之所欲」定義爲何?其道爲何?就執政黨亟欲加入之聯合國,在其世界人權宣言第三條即明言:人人有權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可見民之所欲最基本的乃是生命、自由與安全。再證之西方知名需求理論馬斯洛所提倡之人類基本的需求爲生理與安全,逐次提升到尊嚴與自我實現。總之歸根究柢,人心最基本的需求應爲生存、安全與自由。最易顯示在食衣住行育樂方面,然近幾年來民之求似乎愈來愈難以滿足符合廣義的甚至狹義的定義。

由前述而論,現階段施政團隊,在控制疫情方面相對其他先進國家,確有勝出,只是仍有諸多可議或提升空間,特別是限於國際政治現實,重中之重則爲來自對岸之施壓,然此非今日始。無論如何,兩岸應將人民安全福祉列爲施政第一順位,不只短期內,亦應爲中長期政府基本之政策目標。現施政團隊在對岸施壓下,凸顯臺美密切關係,是否正確?屬見仁見智問題。雖報載本年3月11日所發表「臺美防災救援倡議活動:宣導教育-建立韌性採取行動」聯合聲明,值得肯定,但是否持續刺怒對岸敏感神經?若無絕大多數人民共識勢需執政團隊發揮智慧,採取對全民最有利決策。

記得蔡總統首次就職演說之表態,希望執政團隊謙卑、謙卑、再謙卑;要務實腳踏實地爲老百姓服務。但進入第二任期仍掌握絕對多數民意基礎執政下,在花蓮普悠瑪火車意外後,再現太魯閣號重大事故。誠讓人痛心!另方面,在疫情肆虐而大陸與美國爭鋒之際,臺灣動見觀瞻,實有必要針對施政團隊施予再教育,凡事確實檢討貫徹初衷。過往臺灣成功發展經驗,仍有可保留學習之處,而學習對象存在於各行各業。就個人學習歷程教育界頃過世之淡江大學第二任校長陳師雅鴻,乃是不可多得的典範

陳師早年公費留學西班牙,攻讀國際法獲國家博士學位後整裝返國任教。曾任西語系主任訓導長、文學院長,最後出任校長。陳師爲人謙卑不事矜誇,對非專長外語及其他領域,尊重專業,盡顯內斂。畢生奉獻於教育事業,致力培養國家政府所需西語人才,歷經五十載身教立言,可謂桃李滿臺灣並及於拉美西國僑界

可見教育爲最重要施政之一環,一國一組織如出問題,往往可從最細微處窮其因,而教育人民如何謙卑學習,嚴謹探討,擇善固執,正是改變人民福祉不二法門。猶記得四十年前入公部門受訓期間,當時新聞局副局長戴瑞明先生表示:兩岸競爭的是以不同的生活方式,何者讓人民生活較好。近四十年過去,三民主義雖沒統一中國,孫中山先生卻得到對岸的肯定,且兩岸似已主客易位。教育人民,飲水思源,誠不重哉!

以兩岸現階段經濟社會緊密之關係,臺灣對大陸經貿人力依存度再也回不到反共抗俄時代,而最終此種無法割捨的局面,或許只能在競閤中提升各自人民福祉上見真章逆勢而上不如順勢而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