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臺灣未來《十年》
臺灣重要地標—臺北101。(本報系資料照)
香港像是我的第二故鄉,每回穿梭在旺角街道,看着熙來攘往的人潮,廣東話此起彼落,就感到莫名的親近。但香港變了,電影《十年》反映的是港人對失落社會的想像,連電影語言都直接穿越了十年,顯得蒼白和淒涼。
其實香港人並沒有面向普通話,甚至毫不掩飾地排斥它。我在香港購物時都特意使用憋腳的廣東話,因爲香港人分不出臺灣口音,我不想因此換來一陣白眼。1997迴歸20年後,港獨形成了;大陸對臺灣讓利經年後,臺獨已成天然獨。許多人質疑,一國兩制及九二共識是失敗的政策,跟大陸越緊密的扣合越不利港臺。
我寧願把香港人與臺灣人對中國的排斥,視爲是大陸經濟崛起而造成的失落感。香港人與臺灣人感覺自己從經濟、文化的領先地位到競合,甚或開始有落後跡象,因此產生了認知不協調,情感上尚無法客觀看待。其次,大陸經濟力進入香港與臺灣社會,政府卻沒有做全面調控,而僅以觀光熱潮帶動消費,同時允許資本力量進行併購及華人最愛的炒樓。這些衍生的弊端是房價恨天高,不僅年輕人,連一般中產階級也淪爲房貸千萬的房奴。香港這彈丸之地卻還須承受從內地過來的大量人口,分享醫療、教育及民生(奶粉)資源。香港人與臺灣人看着大陸經濟起飛,白領階級形成,工資節節上漲,自己卻飽嘗失業、無房之苦,心裡的不平衡可想而知。
然而,同樣跟大陸緊緊扣合在一起的澳門卻沒有產生那樣深層的排斥感。由於澳門過去不發達,且開放博弈業的經濟效益可普及至全澳門40萬人口,不僅不用繳稅,每人每年還可獲得1萬餘澳門幣的年金。可見大陸經濟發展的果實若不能普及與合理分配於鄰近地區居民,就無法形成和平紅利。然而如何導引大陸經濟力惠於當地,恐怕港臺政府都力有未逮。大陸尚可強力實施深港邊界控管,特定產業入港投資和保證就業人數,以降低對香港的衝擊,但對臺灣卻毫無施力點。
臺灣這廂也已發展了自我救贖之道。當遇到大陸時,不分藍綠,大家一起隔空喊主權,在同溫層自嗨,彷彿如此就可以解決問題。
臺灣的《十年》是什麼?會像香港一樣無奈與憤怒嗎?我並不擔心,因爲臺灣選民的理智與翻轉速度都遠遠在政治人物之上,每次投票結果都是集體智慧擺盪後的均衡,迴應着歷史脈動。然後那些口號式的吶喊與激情從鍵盤間流逝,只剩下政治人物自己還在同溫層取暖。(作者爲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