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相信對方嗎?」 3招教你識破眼前這個人!

從一個人的「說話語言」,是可以聽出多重心理線索的。訊息解讀錯誤,非但製造緊張衝突,更會刺傷彼此心靈,讓人生徒留遺憾。

根據心理師林萃芬多年諮商的觀察,她認爲:想要有效溝通,最重要的,就是要聽懂對方話語中的弦外之音,瞭解對方內心的心理、感受、想法,調整好彼此對話的頻道,再開始溝通,才能順暢溝通!《從說話洞察人心》精彩試閱:

據媒體報導,俄羅斯總統普丁對烏克蘭發動全面侵略戰爭,從原本穩操勝券3天拿下基輔, 但因爲掌握情資過於誇大不實導致錯估情勢,令俄羅斯引以爲傲的閃電戰術失靈,目前戰事已持續一個多月。

過度誇大自我實力,很容易提高別人的期待,屆時若做不到,就會給自己帶來壓力。 圖/時報出版

爲了避免人際摩擦,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隱藏想法,或是包裝說詞,在這個講究「包裝」的時代,每個人都難免會誇大一點,不然,別人就會覺得你講的話「不夠有趣」、「不夠分量」。也因此,剛認識一個人的時候,第一個要做的功課就是測出對方的「說話的可信度」有多高?

檢測法⑴:先把他話中所有的「形容詞」刪除,然後再把「事實」重新組合一遍

要一個人的可信度有多高?我的方法是,先把他話中所有的「形容詞」刪除,然後再把「事實」重新組合一遍。假如直覺告訴我:「哪有這麼誇張的事情?」或是「這件事情的過程太不合邏輯了。」我就會想辦法印證:對方說的話和事實有多大出入?是全部捏造?還是部分誇大?倘若發覺對方講話常常會「誇大其詞」,那就要對這個人說的話「打點折扣」,不要照單全收;尤其是跟工作有關的事情,更需要再三印證。

檢測法⑵:從細節說明判斷出真相

林萃芬心理師解釋,我有一門課程是在教授企業的人資部門「如何判斷求職者的危險行爲因子」,很多從事人資工作者都很苦惱,如何在面談的過程中正確判斷:求職者「所說的」跟未來工作時「所做的」是一樣的,而不會在面談時把自己說的很厲害,可是實際工作後卻發現是吹噓誇大,造成公司的損失。

有次看到電動車特斯拉(Tesla)的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分享他面試求職者的心得,對於怎麼分辨對方是「吹噓」還是「事實」的技巧,非常值得參考。

馬斯克每次與求職者面談的時候,必定會問一題:「請告訴我:你遇過最棘手的問題,以及你如何解決那個問題。」因爲馬斯克發現:「真正解決問題的人,講得出細節,他們知道解決問題的關鍵是什麼。」另外他也清楚:「真正遇過棘手問題的人,絕不會忘記當時痛苦的情況。」

從對方說明處理細節的過程,還可以適時提問,倘若對方的回答都是「很簡單」,或是「很快就排除困難」、「時間太趕纔會無法完成」,就需要再印證一下。

舉個例子來說,曾經有科技業的人資應徵寫程式的工程師,其中一個求職者做到一半後表示「由於時間不夠充裕」,所以沒有全部完成,當時人資部門跟單位主管都認爲,這個求職者的專業程度還算足夠,也很認真完成一半,便邀請他進公司,但之後這個同仁的工作卻始終都無法完成,總是做到一半,經過一段時間才找到真正原因,事實是他只會寫前半段程式而不會寫後半段的程式,如果他坦承自己的困境,公司其實可以協助他解決困難,但他卻總是把問題推給「時間太趕,纔會做不出來」,而且會把做不出來的責任推給催促他的人身上。

檢測法⑶:注意說話的人會不會受聽衆反應所左右

另一個測量方法是,我會注意說話的人會不會受聽衆反應所左右?通常一個喜歡吹噓誇大的人,都非常在乎聽衆的反應,當聽衆的反應越熱烈,他們就講得越起勁。

講話有時候就像寫作文,寫記敘文的時候,自然要誇張一點,多用一點形容詞,要不然,就像在記流水帳,完全吸引不了別人的注意力。不過,在寫論說文的時候,就不能太過吹噓,需要符合事實,才能避免讓別人覺得說話不夠真實,可信度很低,不利於信任感的建立。

換個說法:將「誇大的說法」換成「具體描述事實的語句」

發現自己講話有誇大的傾向時,試着刪除與主題無關的形容詞,學習具體描述客觀事實。譬如,有人請你幫忙找工作,原本想說:「我認識一堆上市上櫃公司的大老闆,幫你安排職位,只要打通電話,比叫外送還要快速簡單,等着聽我的好消息。」不妨換成具體描述事實的語句:「我朋友的公司可能有一些工作機會,我先打聽看看,再給你消息。」

過度誇大自我實力,很容易提高別人的期待,屆時若做不到,就會給自己帶來壓力,長久下來,也會降低別人對自己的信賴感,反而失去渴望的友誼。

本文摘自《從說話洞察人心:摸透對方心理,把話說得恰到好處,輕鬆駕馭人際關係》,2022/04/19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