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劇《海的一半》藝術呈現值得探究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江 東
舞劇《海的一半》演出劇照。 江 東供圖
一忽兒是波浪滔天的澎湃,一忽兒又是霞光普照的溫馨、靜謐與浪漫,這邊的海,那邊的海,時空在海之上交錯跨越,既是阻隔又是聯結,離愁、思念、悲憫、悵惘,還有歡欣與鼓舞,都一股腦兒地呈現在觀衆面前。舞劇《海的一半》憑藉着對“海”之意象的多重抒寫,告訴我們,海水可以很冰冷,卻也能翻涌出熾烈的海底岩漿。舞劇《海的一半》以此來比喻以陳嘉庚爲代表的一代僑胞爲祖國的發展進步而傾囊付出的熾熱感情。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近年來持續不斷地創作高質量、高品位的好戲,舞劇《海的一半》延續了這一勢頭。舞劇創作以傑出愛國僑領陳嘉庚於戰亂時期傾盡所有爲祖國興教辦學爲背景,情節並不複雜,但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情緒的直抒胸臆方面作了可貴探索。以真人爲原型的舞劇作品,大都會因爲其“事”過實,在“舞”這種形式中不易拿捏。尤其是當這種“實”還缺乏可以關聯的舞蹈因素,人物關係難以構建起戲劇張力。《海的一半》的人物處理和劇情走向逾越了這一難關,讓觀者接受一次靈魂盪滌,被劇中的“人”“事”“情”打動。
導演林辰曾執導田野民間歌舞集《原色》,以嶄新的創造力收穫諸多好評。此次在他的執導下,《海的一半》呈現出較爲精緻、精湛的舞臺效果。從藝術表達上看,《海的一半》充分考慮了舞與劇的情境配比,儘可能將推動劇情發展的因素置於“舞蹈化”語境之下。大量“默片”式的文字解說貫穿全劇始終,也解決了舞蹈藝術形式較難表現劇情的難題。用如此大的文字量助推敘事,並非舞劇這門藝術所推崇,然而不能否定的是,這種敘事推進方式也讓劇情轉折呈現更爲清晰。
對海庚和海賢這對兄弟的描寫和塑造,是本劇之核。在“傾囊興學”劇情中,伴着連天炮火而展現出來的兄弟情,成爲本劇最動人、最有看頭之處。弟弟在奔波中不幸去世,留下哥哥獨撐殘局,此處獨舞和雙人舞的設置,戲劇張力拉滿,情感至真至深。這段雙人舞的編排,是全劇的一大亮點。地面上的弟弟死死支撐着堅持不下去的哥哥,各個被動的動作姿態,將角色的內心感受外化。這種無聲的“語言”,鮮明地顯現出編舞者的戲劇功力。弟弟與阿芸的雙人舞也同樣精彩。作爲被拯救的一方,阿芸從開始的被動而舞到被救贖之後主動歡舞,通過一段小小的雙人舞便把她的變化和人物關係的進展都表現出來。時下年輕一代舞劇創作者大都接受過良好的專業訓練,在編舞上的成長不可小覷。當然,會編舞和能編成“舞劇”裡的舞,並不是一回事。《海的一半》的舞蹈編排與整劇的審美氣質非常契合,有新意,觀賞度高,同時又符合劇中人物性格特徵。這樣的實踐,豐富了舞劇的多元視覺呈現。
對於這部舞劇的藝術呈現,來自舞美設計的貢獻顯而易見。通過視頻、塊狀舞臺機械及燈光的交響,意象化的舞臺爲時空交錯的敘事提供了支撐。舞美如何不奪戲、不出戲,還能提高舞劇視效的審美層次,《海的一半》提供了一個研究樣本。
舞劇《海的一半》上演在陳嘉庚誕辰150週年之際,無論是對嘉庚先生,還是對整個創演團隊,這部劇都是有意義的,值得進一步認真推敲、仔細打磨,在不斷演出中變得完善。
(作者爲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4年11月07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