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柳青》:呈現現實主義藝術真諦
作家柳青及其創作的《創業史》,一直是中國當代文學史的標誌性成就,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國讀者瞭解當代中國歷史變革過程的重要文獻,在普通讀者和文學研究者羣體中享有崇高的聲譽,佔據着很高的地位。5月21日,電影《柳青》與全國觀衆見面。這是一部現實主義電影作品,能夠滿足觀衆對這一具有重大歷史和文學意義的素材的高度期待。
電影《柳青》以一種冷靜沉穩的調性,呈現了現實主義藝術的真諦。影片還原瞭解放初期陝西關中農村真實的生產和生活場景,再現了柳青創作史詩經典名著《創業史》的歷程,塑造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實踐了現實主義敘事藝術的重要原則。這種風格的實現,是以呈現一種真實的、富有歷史性的生產和生活的場景爲前提的。從夏收時節熱鬧的打麥場,到秋季豐收的玉米田,從冬季農閒季節的鄉村,到無所不有的集市,電影《柳青》都能夠在描摹環境的同時,將人物的活動放置其中。相較於大量的拍攝於影視城的影片,電影《柳青》的場景完全來自於陝西關中農村,人物和環境之間的關係,是有機關聯的,而不是隔着一層甚至是好幾層。活動在這個環境中的人物,是生活着的人,而不僅僅是一個角色。這正符合柳青在文學創作過程中,總是“和人物生活在一起”的創作理念。這些作爲電影敘事場景存在的環境,不僅是柳青當年生活的環境,也是他作爲作家要觀察、體驗和再現的對象。
電影《柳青》對於作爲作家的柳青及其文學觀念,有着出色的刻畫和塑造。文藝是爲人民服務的,作家也應該首先是爲人民服務的,這是柳青的文學觀。柳青曾經在陝西長安縣掛職縣委副書記,並一直保留着縣委常委的職位,所以,他一直是以幹部的身份,和羣衆在一起的。在羣衆的眼裡,他是可以交心的傾聽者,是可以爲羣衆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的智慧者,是可以在羣衆需要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的慷慨解囊者。非常可貴的是,在成功塑造了這樣的一個基層幹部形象的同時,影片創作者一直沒有忘記,柳青是以作家的身份留在長安、住在皇甫的。
電影《柳青》對於生活中的柳青的塑造是成功的,並且構成了影片的一個亮點。這個亮點主要表現在對柳青作爲丈夫,和妻子馬葳之間的關係的塑造上。在影片中,馬葳是一個美麗、善良,但內心活動複雜的人。她一方面支持柳青“落戶”農村進行創作,同時也有自己在事業上的追求,認爲在皇甫村當一個文書,限制了她的個人發展。所以,她的性格中,也有不平、爆發和隱忍。感情和家庭生活的波折是敘事性作品中最吸引人的矛盾,在這個矛盾中,柳青表現出了他作爲一個人的“可恨”和“可愛”的一面。當馬葳向柳青提出自己對於事業發展沒有起色的苦悶時,柳青說:“這不都好好的嘛!”他體會不到妻子的痛苦,並且希望妻子能夠將目光放長遠點,和他一起在農村,每天帶回來一些可以供他寫進小說的素材和信息。這是典型的性別矛盾,表現出人物潛意識當中的男權中心的思想,但這個男人又是“可愛”的。馬葳帶着孩子離開之後,由於柳青對大鍊鋼鐵感到苦悶,又和鄉親們一起冒雨收玉米,病倒了,且生了毒瘡,王家斌將馬葳接回皇甫村,馬葳看到柳青背上的毒瘡,心疼地說:“你咋把自己弄成了這樣?”柳青趴在牀上,忍着痛,吃力地擡頭看着馬葳,但是甜蜜地,甚至是帶着些羞澀、賴皮和示弱,笑着說:“你回來了,就好了。”夫妻矛盾之後的重逢,場面是私密安靜的,但帶給觀衆的觀看效果,卻是一種深刻的會心:百姓生活的日常,也能發生在大作家身上,這是電影《柳青》的創作者的“藝術之心”的體現,是對生活中的“人”的塑造的成功。
作爲一部具有史詩氣質的影片,電影《柳青》以柳青和女兒劉可風的對話開始:“人這一輩子,不經過千錘百煉,就是一堆廢銅爛鐵。”而在影片結束的時候,人物柳青面向秦嶺北麓廣闊的關中大地說:“襟懷納百川,志越萬仞山。目極千年事,心地一平原。”以柳青的視點爲視點,觀衆看到的是廣闊的原野,體會到的是經歷了千錘百煉之後,這個偉大的作家,他的藝術世界是廣闊而高遠的。而電影《柳青》的創作者們,從選題立項到拍攝修改,經歷了長達7年的創作歷程,終於完成了一份針對文藝如何爲人民服務、如何爲社會主義服務這一問題的答卷。作爲曾經拍攝過電視專題片《路遙》、幾部深情展現陝北農民生活狀況的紀錄片的導演和編劇——田波、王苗霞這兩位青年一代的藝術家和他們的創作團隊,通過他們對人民、對生活的熱忱,通過他們勇攀藝術高峰的勤奮努力,走在了現實主義藝術創造的廣闊道路上,譜寫了屬於當代青年藝術家的一部令人感奮的“創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