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宙“組隊”英偉達智駕

作者:鐘聲(微信:zsheng518)

編輯:Mark

出品:紅色星際(ID:redplanx)

頭圖:英偉達智能駕駛圖片

自去年12月份吳新宙回國組建量產團隊,核心技術團隊接近組建完畢,最核心的感知和規控負責人已敲定人選,感知負責人招募了曾經在小鵬的舊部,而規控負責人則選擇了某大廠智駕事業部的規控一號位。這個規控一號位算是業內技術大牛,不少主機廠和Tier1想挖角,最終花落英偉達投奔了吳新宙。

除了吳新宙親自面試的2位負責人,有很多具有外企文化的高管也加入了英偉達智能駕駛團隊。

在中國組建量產團隊,是英偉達在智駕戰略上的一次轉向。背後更深刻的原因是中美智駕產業發展的差異性,智駕量產就像電動化一樣,出現了“西方不亮東方亮”的局面。

雖然吳新宙非常瞭解中國的智駕現狀,但是外企文化的英偉達則瞭解不多,特別是外企的招聘文化,一定程度上或許會阻礙了吳新宙的整體思路。

1.英偉達中國區戰略調整

一位業界人士表示,吳新宙回國組建智駕量產團隊這事,表示英偉達的軟硬一體戰略要率先押注國內落地執行。

衆所周知,英偉達的智駕芯片Orin主要出貨量在中國,下一代智駕芯片Thor的首發也在中國。而現在英偉達不止智駕芯片要依靠中國市場出貨,在智駕的方案量產上也要依託國內智駕產業的人才。

這背後的原因則是在智駕量產這個領域,中美走出了完全不同的節奏,頗有“西方不亮東方亮”的味道。美國雖然是智駕的“龍興之地”,但是燒了這麼多年錢,只燒出來一個特斯拉。

通用汽車旗下的Cruise在2023年燒掉了19億美金,結果是沒燒出產品和技術,陷入了動盪之中,包括CEO在內的一半高層被幹掉。而當通用汽車想上智駕方案的時候,卻需要到中國來尋找智駕供應商。

英偉達在智駕量產上也沒少折騰,收購地圖公司又大規模投入,但是奔馳的項目做了幾年也沒有做出來。導致作爲甲方的奔馳都失去了耐心,尋找中國的算法方案公司合作量產。

在智駕量產這個領域,美國就剩特斯拉一個獨苗了,完全成了既昂貴又沒有成果的燒錢遊戲。而國內燒錢卻燒出了一批企業涵蓋主機廠和Tier 1的公司,華爲、小鵬、地平線、Momenta等。如果說特斯拉是猛虎,而國內這批企業就是羣狼。中美在智駕上呈現出單隻猛虎VS羣狼的格局。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一個原因是歐美主機廠在智駕上比較保守,而國內主機廠比較激進,試圖押注智能化進行彎道超車,這就給了國內智駕企業“練手”的機會。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則是智駕量產這個事情本質上是工程,美國硅谷缺少這方面的基因以及產業基礎。

特斯拉做智駕卻是迥異的思路,馬斯克具有極致的工程化思維。馬斯克深刻懂得智駕技術商業化上車最重要的前提是在有限的硬件成本下做出性能。所以自研FSD芯片、純視覺等軟硬件技術,都是基於有限硬件成本做出性能邏輯下的佈局。

另外,智駕量產工程中很重要部分是大規模路測,這是一個需要大規模堆工程師才能解決的事情。這就需要有大量“便宜又勤勞沒有怨言”的工程師,我們國內和硅谷相比,正好具備這個優勢。

如果從薪資和工作量兩個指標去對比,國內智駕工程師的待遇對比硅谷相差一個匯率。而且國內工作強度是出了名的卷,什麼“996”、“小黑屋集中開發”司空見慣,工作量基本上是硅谷的兩到三倍。對比中美在AI上的佈局,美國更擅長搞大模型,我們更擅長的是搞智駕量產。背後的原因就是人才優勢不同,美國盛產天才算法科學家,我們則是有大規模“便宜又勤奮”的工程師。

吳新宙和黃仁勳正是認知到中美在智駕量產上的差異,調整了智駕的戰略。目前全世界只有中國具有大量豐富量產和落地經驗的工程師人才。所以,想實現軟硬一體的戰略做好智駕的量產,就需要到中國來組建量產的團隊。

2.吳新宙的量產

一位業界朋友表示,國內智駕量產領域堪稱靈魂人物的大佬有兩個,一個是吳新宙,另一個是蘇箐。

蘇箐在華爲的時候素有“拼命三郎”的稱號,有衝勁而且桀驁不馴。一般在華爲有這種稱號的被視爲擅長打硬仗的猛將,在二十萬華爲人中也算稀有物種,能有此類稱號的還有餘承東,華爲內部也一度給蘇箐冠上了“小嘴總”的稱號。一位華爲人士評價,餘凱得到蘇箐絕對是撿到了寶。

吳新宙不僅是小鵬在智駕上從0到1的奠基人。吳新宙剛到小鵬的時候,小鵬的智駕研發堪稱災難,吳新宙不僅完成了了“災後重建”,而且爲小鵬的智駕奠定了技術方向和框架,建立了開發流程。吳新宙是擅長搭建體系的人,現在在業界非常缺搭建體系的人,另外幾家自研的新勢力投入那麼大卻不出成果,就是因爲缺吳新宙這種能力的人。

吳新宙VS蘇箐,一個出身新勢力自研,一個出身於科技巨頭。兩人在智駕量產上,一個曾經做到主機廠自研的國內第一名,一個作爲供應商角色做到國內第一名。命運非常巧合的是兩人都離開了原東家之後都投奔到了芯片企業,在芯片企業做算法方案。吳新宙VS蘇箐,各自代表芯片企業角逐市場,這是未來智駕行業的一大看點。

不過,作爲智駕行業明星高管的吳新宙深諳職場的規則,在任何企業都要靠成績說話。無論在小鵬取得的成功多麼亮眼都已經屬於過去了,需要在新東家再“復現”一次。

一般企業挖明星大牛過來都是爲了解決一些戰略問題,期望明星大牛能扭轉一些業務的頹勢。企業和明星大牛之間的關係非常的微妙,如果能夠快速做出成績,那麼彼此之間的信任就會鞏固和強化。雖然明星大牛跳槽能夠獲得更好的待遇和資源,但也同時伴隨着風險。

吳新宙作爲量產大佬,深刻明白智駕量產競爭的關鍵就是速度。尤其是高階的智駕方案,今年做出來和明年做出來,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就完全不一樣。這也是華爲小鵬能領先業界的原因,決戰速度。

想要速度就要靠卷,在卷這個事上吳新宙堪稱“卷王”。吳新宙甚至設想利用時差,讓英偉達在國內和美國的兩個團隊白天黑夜無縫銜接的卷。由於中美之間有時差,國內的工程師團隊幹完活下班之後,美國的工程師團隊正好上班接着幹。這樣就可以實現一天24小時卷量產開發。一位業界朋友不無調侃的評價,這是真正的“007”,簡直卷出新高度。

不過,英偉達在智駕技術團隊的招募和組建上卻是典型的外企風格。據一些業界朋友表示,在招募員工時,和國內智駕企業更看重技術能力和量產經驗不同,英偉達更看重履歷背景,比如外企工作背景、海外留學經歷等,哪怕這類人員並沒有高階項目的量產經歷,也會被錄取。而對於一些有豐富量產經驗和能力的員工,因爲缺少相關履歷背景就拿不到Offer。

一些參與面試的工程師朋友表示,如果同時有兩個候選人,一個是新勢力自研的,另一個是國際Tier 1的,英偉達會傾向於給國際Tier 1的發Offer,哪怕新勢力自研的有更強的量產能力。

這樣做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有外企或者留學背景能更好的融入英偉達的文化體系,方便管理。但另一方面,組建的團隊量產技術能力就要打折扣了,會有一些履歷很漂亮但是技術能力不行的人員充斥其中。而且智駕的量產過程中有大量的髒活累活,更需要的是“土鱉”工程師來做。

結束語

英偉達這個平臺對於吳新宙來說是一個絕佳的職業機會,吳新宙也憑藉自身的戰略洞察能力推動了英偉達在智駕上進行轉型,利用中國的智駕人才優勢來做量產。

吳新宙在國內的號召力,特別是在小鵬的號召力還是非常大,作爲智商和情商都很高的領軍人物,很多大牛都希望加入吳新宙團隊。

不過,吳新宙帶隊做量產的一個潛在障礙是客戶能不能跟着捲起來。吳新宙能帶着英偉達卷,不代表奔馳也能跟着捲起來。衆所周知,國內主機廠和Tier1合作基本量產週期是10個月到一年,而國外主機廠的量產週期基本是國內的兩到三倍。這麼慢的節奏,顯然會拖慢英偉達的競爭節奏。而智駕又是一個崇尚“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行業,速度是決勝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