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影舞姿 舞武融合——舞劇《詠春》的創新與傳承

一、舞動傳承與時代精神

近日由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與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聯合出品,深圳歌劇舞劇院創排的舞劇《詠春》在烏魯木齊演出。本劇巧妙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舞臺藝術,採用雙時空敘事手法,將20世紀50年代葉問與詠春堂的傳奇故事與1985年深圳影業公司的現代篇章交織呈現。通過復古服裝、低飽和色彩搭配、圓盤式旋轉舞臺和精心設計的燈光效果,爲觀衆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劇中融入詠春拳和香雲紗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豐富了劇情,更彰顯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東方神韻。

(一)武而知止,以舞識武

詠春是中國武術流派之一,以“剛柔相濟、止戈爲武”的俠義風範著稱。其創作初衷在於展現中國功夫的魅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編導韓真、周莉亞通過舞劇形式,將功夫巨星如黃飛鴻、葉問、李連杰等人物的英雄形象,以及中華武術精神以現代藝術手法進行演繹,不僅是對傳統武術的現代藝術表達,也是對傳統英雄形象在新時代的重新定義。它以創新的藝術手法,將舞美、燈光、電影與武術和舞蹈相結合,展現舞蹈藝術的包容性和綜合性。在舞劇中,大春、永成、72家房客、豬肉榮等人物形象鮮明,躍然舞臺之上,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詮釋和致敬。

(二)光影詠春,英雄輝映

劇中,無論是歷史時空裡扶弱小、揚正氣的“葉問”或是現實時空中拼搏努力的“追夢人”,都是觀衆眼中的英雄,是時代的楷模。尤其是劇中各大門派宗師對決後,攜手向前共同弘揚中華武學,體現了“和合之美”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正如首都體育學院餘夢露老師所述“該劇在爲觀衆帶來全新的武舞融合審美體驗之時更是一次深刻的愛國教育和精神洗禮,是彰顯着中華文化,帶有強烈時代印記和氣質並能展現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風采的又一標杆性文藝精品。”“大春”作爲舞劇中的“燈爺”,其理想與葉問的理想相呼應,象徵着對光的追求與理想的堅持,也輝映着萬千在社會拼搏奮鬥的勇士。

二、嶺南武術文化與舞蹈的結合

(一)武舞同道,源流並茂

從原始時期的巖畫可以印證舞蹈與武術具有同源性。舞蹈不僅是情感的表達,也是強身健體的一種方式。據《呂氏春秋·古樂》記載,陶唐氏時期,因洪水導致民氣鬱閼,筋骨瑟縮,故作“陰康式之樂”以宣導之,體現舞蹈在古代社會中具有重要的健身功能。隨着社會的發展,舞蹈與武術逐漸分化爲獨立的藝術形式,舞蹈趨向於審美表達,而武術則更多地被用於強身健體。舞劇《詠春》正是在這一歷史脈絡中,以新穎的形式融合舞蹈、武術等元素,在舞臺上張弛有度,融合呈現,既有舞蹈的流暢柔順,又有武術的威猛雄渾,在弘揚武術人物的同時,體現出舞蹈與武術在當代文化中的新發展。

(二)舞武同源,沿古創新

《詠春》所體現的自強不息的武術精神包含健身價值、修心價值、文化價值等多個方面,也是深層次的。它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激勵人們不斷前行、追求卓越的強大精神力量。該舞劇將嶺南武術文化與舞蹈藝術巧妙融合,通過深入挖掘嶺南武術的精髓,特別是詠春拳的實戰技巧和哲學思想,將其典型動作和招式如“日字衝拳”“攤手”“膀手”等融入舞蹈中,既展現武術的力量感和節奏感,又賦予舞蹈獨特的流暢性和連貫性。舞者們以精準的身體控制,將詠春拳的神韻表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武舞相融的藝術效果。舞劇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之上不斷創新,用當代舞蹈語言活化傳統武術,使之在新時代的審美語境中煥發新的生命力,展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外延。這種融合彰顯南派武術的文化底蘊,同時爲嶺南舞蹈的編創特徵和元素注入新的活力。

三、時光交織下的文化傳承與創新

(一)雙時空與雙非遺

在這部匠心獨運的舞劇中,編導巧妙地採用雙時空敘事技巧,將20世紀50年代葉問與詠春堂的傳奇故事和1985年深圳影業公司的近代篇章,巧妙地編織在同一舞臺框架之下,展現跨越時代的對話。服裝造型精準復刻50年代香港的風貌,低飽和的色彩搭配不僅還原濃厚的港風,也賦予視覺以復古的韻味。舞美設計中的圓盤式旋轉舞臺,輔以精心設計的燈光效果,爲觀衆帶來震撼的視覺體驗。劇中燈光師學習模仿葉問練習木人樁的雙人舞,藉助具有典型符號意義的木人樁道具,葉問和燈光師展開一段武之舞的表演,將跨越時空的兩代人的神交表達得淋漓盡致。

詠春拳和香雲紗——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了劇情的層次,也是對中華文化珍寶的藝術解讀、傳承與推廣。舞劇《詠春》中女子羣舞香雲紗部分,女子頭戴斗笠,身穿紅雲紗,赤足走過溫潤的泥土,手中紅雲紗的悠長綿延出河泥的芳香,既展示了嶺南地區的風土人情,又融入了香雲紗古老天然的染制過程。傳統非遺文化技藝與現代舞臺藝術相融合,以現代聲光技藝展示傳統文化技藝、詮釋和解讀民族文化精神,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全新的活力。

(二)處處是武林,人人皆詠春

在舞劇的開篇,葉問的形象尤爲引人注目:一手緊握着半袋米的米袋,一手執着詠春堂的牌匾。這半袋米不僅是他生活的寫照,更是他理想與現實交織的象徵。米袋的重量,既承載着生活的艱辛,也孕育着希望和喜悅。正如在新質生產力驅動下社會中奮鬥的中年力量,他們在工作、家庭與個人理想之間尋求平衡,體現生活的豐富且複雜。香雲紗不僅作爲舞者的服裝面料,更是藝術表現的一部分,與景和道具共同構成整場劇的美學基礎。編導巧妙地將生活化的動作融入舞蹈,如將斗笠比作婦女背上的嬰兒,這樣的細節讓藝術更貼近生活,更易與觀衆的共鳴。伴隨着身懷詠春絕技的葉師傅從立足到被認可、繼而得以將詠春拳法發揚光大而傳承至今的艱辛歷程;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幕後工作者也從年少初入行時經歷彷徨、沮喪、懷疑,直至在困境中不忘初心,走過了平凡而堅定的人生。嵌入的人物與穿插在語境中具有精神價值的敘說讓“詠春”故事生髮出更具普適價值和意義,偉大和平凡的博弈始終是人生的主題。正是這些生活中的英雄,構成社會的武林,他們的故事,是舞劇的靈魂,也是我們共同的傳奇。

結語 舞劇《詠春》成功地將傳統武術與現代舞蹈藝術相融合,展現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和拼搏奮鬥的時代精神。《詠春》的創作和演出,體現年輕一代對非遺傳承的熱愛與責任,他們在新時代中重新挖掘傳統文化的價值,使得古老的藝術煥發新活力,並以其精湛的藝術表現和深刻的文化內涵,成爲聯接過去與未來、傳統與現代的橋樑,展現出中華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生命力和藝術創新的無限可能。(中國日報新疆記者站記者毛衛華|楊林 李唐)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