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觀察】存量房貸“商轉公”多多益善

事關房地產,近日有兩條新聞熱度很高,一是房屋養老金,另一是"商轉公"。

兩大政策都關乎購房者的權益和利益,特別是"商轉公"的呼聲日益高漲,原因在於戳中存量房貸們的心窩子。

在房地產市場調整期,政策"救市"的春風頻頻吹向新購房者,無論是降低首付比例還是下調房貸利率,都旨在激活市場活力。

然而,對於已揹負高額商業貸款利息的存量房貸用戶而言,這些政策成爲"鏡中月"。他們也盼望減負,而"商轉公"政策,正是這樣的一束光。

"商轉公"政策,即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轉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其核心目的在於利用公積金貸款利率低的優勢,幫助已購房且符合條件的家庭減輕還貸壓力,提高生活品質,促進消費潛力的釋放。

當前不少地區存量房貸用戶商貸利率仍超過4%,部分地區與新購房者房貸利率相差超1%,若能實現"商轉公",以100萬元的公積金貸款置換同等額度的商貸,按照商貸利率4.2%、公積金貸款利率2.85%、貸款20年、等額還款模式計算,一年可節省資金8334元,20年則可以達到16.67萬元,這對普通居民來說,可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可以看到,當前"商轉公"的業務模式也在不斷優化升級,包括支持"順位抵押"公積金直還、擴展合作銀行範圍、擴大參與人員範圍等降低門檻的做法,也深受用戶青睞。

更爲重要的是,在政策落地的覆蓋面上,也有了突破。今年以來,超30個城市陸續執行或優化"商轉公"政策,這一趨勢從縣域級別城市逐步蔓延至二線城市。

這不僅是監管層面對存量房貸呼聲的高度重視,更是對市場需求的有力迴應。

然而,一線城市重啓"商轉公"政策仍面臨諸多挑戰。公積金資金池的有限性、商業銀行的利益考量以及債權抵押人變更帶來的風險,都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面對這些挑戰,需要政府、銀行和購房者三方共同努力,尋找破解之道。

對於難度較大的一線城市,即使"商轉公"執行空間有限,但存量房貸利率下調的呼聲真實存在,應予以重視,如何推動商業銀行調整利益分配機制,平衡商業利益與社會責任,可以繼續討論。

而二、三、四線城市,則可以繼續擴大"商轉公"政策的覆蓋面,同時進一步優化政策設計,簡化操作流程。具體而言,可以探索建立更加靈活多樣的公積金貸款額度分配機制,確保資金充足;同時,加強跨部門協作,簡化審批流程,提高辦理效率;此外,還應加強政策宣傳解讀工作,提高公衆認知度和參與度。

"商轉公"政策的廣泛討論與實施,不僅是對民衆迫切需求的積極響應,也是地方政府及公積金管理部門展現責任擔當、優化金融服務的重要舉措。我們要正視市場呼聲,同時需要政府、銀行和購房者一起努力。

北京商報評論員 嶽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