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臺灣最大樂器廠 雅歌創業70年再出發

根據《財訊》報導,在經濟起飛的年代,雅歌風琴及鋼琴的名號響遍臺灣。雖然隨着產業變遷,雅歌琴聲已不再,現任董事長許雅琴仍期望延續父志,以北高雄的老廠爲基地,繼續播下藝術的種子。(圖/財訊提供)

走出高雄捷運青埔站,緊鄰車站旁就見幾個貨櫃坐落,噴上大大的「FIGHT.K」、「覓蜜基地」字樣,加上孩子的玩耍嘻鬧聲,周遭氛圍有點像遊樂場。原來這是近年在北高雄快速茁壯的新興教會,以新媒體宣教加上活潑的崇拜方式,吸引不少年輕會衆。

榮光 曾是臺灣最大樂器廠

《財訊》報導指出,這裡的地址是「雅歌巷1號」,距離正在開發中的橋頭科學園區只要兩分鐘車程,半導體廠和電池產業鏈的進駐爲在地發展帶來新題材,更不用提房價已因此翻了幾番。但繞到教會另一側,來到漆着「雅歌」兩個大字的鐵門前,卻是另一個故事的入口。

「民國60、70年代,附近的小孩都會來雅歌樂器打工,我念大學暑假也在這裡工讀,還不小心因爲把釘子釘穿過木板,報銷了一臺鋼琴!」公司、老家都在橋頭的燁輝企業協理郭價恩,現在家裡還有1臺出廠超過40年的雅歌鋼琴,「那時橋頭人都知道雅歌是全臺灣最大的樂器工廠。」

根據《財訊》報導,成立於1953年的雅歌樂器,今年屆滿70年。創辦人許西疇40歲時,在日本琴師青山也的協助下,開始自制口琴,寫下本土樂器製造的首頁。同年,許西疇的太太也生下了第7個孩子許雅琴,就是現任的雅歌樂器董事長。

許西疇生於澎湖,父親許凌雲是當地前清的最後一位秀才,雖是書香之家,生活卻頗爲清苦。根據許西疇的自傳,他某次獲贈一臺故障的小型風琴,拆開後花了好幾天研究結構,終於修復,「日夜彈出繞樑餘音,樂在其中,莫此爲甚」,就此立下日後要自制風琴,推廣音樂的志願。

《財訊》報導指出,2次大戰期間,許家因受戰火波及而遷臺,戰後許西疇發現臺灣音樂教育百廢待舉,便在政府許可下開始進口教育用免稅風琴及教堂禮拜用風琴,也因此獲得日本樂器會社邀請赴日實習,研究樂器製造。返臺後,身爲基督徒的他以《聖經》中所羅門王所着的《雅歌》爲樂器生產事業命名,落腳高雄市區。

雅歌從口琴開始,1955年又着手製造風琴,1957年取得日本河合鋼琴的臺灣代理權,開始銷售進口鋼琴,業務蒸蒸日上。不過,生產樂器需要大量人力和空間,作業噪音也不免擾鄰,於是在1970年遷廠橋頭,也就是現在捷運青埔站旁這一片3000坪的土地上。眼看鋼琴的銷售每月已達1000臺以上,市場前景看好,許西疇又與日本東洋樂器會社技術合作,1977年開始生產銷售掛着自家品牌的雅歌鋼琴;不久後,開始生產吉他,並展開外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