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心語】這個春節,帶孩子一起重拾親情的溫暖
考試結束,寒假開啓,不少家長在計劃春節回老家省親,但讓許女士感到意外的是,讀初三的女兒表示不想回老家與爺爺奶奶一起過年!理由是,與長輩們沒有任何共同語言,特別沒有意思。許女士回想起自己小時候,春節是一定要跟親人團聚的,一年中最開心的時光莫過於過年時與親朋好友一起閒聊。“爲什麼現在的孩子親情如此淡漠?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許女士的疑問在家長羣引發了共鳴,不少家長紛紛表示,自己的孩子也如此,過年寧願窩在家打機、睡覺或者看書,都不願意去走親戚。親情到底對孩子的成長有怎樣的影響?現在的孩子爲何親情淡漠了?怎樣才能讓孩子重拾親情的溫暖?
親情,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
“親情,連接着家族血脈,承載着倫理道德,促進着社會和諧,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着認知的啓蒙者、情感的支持者、能力的培養者以及價值觀的塑造者等不可或缺的角色。”江門市臺山市教師發展中心心理教研員張鵬英指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作爲親情的載體是孩子認知啓蒙的關鍵因素,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長輩通過陪伴、溝通、玩耍,促進孩子認知能力的啓蒙和拓展,讓孩子更好地認識世界,爲其後續的系統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健康積極的親情是孩子情感的支持者,父母、長輩的一句安慰、一句鼓勵、一份認可都會讓孩子在遇到挫折和困難時感受到自己不是孤立無援的,將更有力量去克服困難,更有自信和勇氣,有更強的安全感。”張鵬英表示,在家庭生活中,孩子通過與父母、長輩以及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員的相處,逐漸學會如何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培養解決問題、適應社會的能力。
“親情還是孩子價值觀的塑造者。家庭是孩子接觸的第一個社會環境,親情中的各種互動爲孩子提供了價值觀形成的原始素材,看似簡單的日常行爲都蘊含着尊老愛幼、相互支持、敢於擔當以及分辨是非對錯等基本的價值觀念,爲以後逐步形成並踐行自己的價值觀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張鵬英補充道。
生活是最好的教育家庭是終身的學校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引導孩子與長輩正確相處呢?“家庭是孩子終身的學校,它承載着人類的愛與傳承,承載着所有的親情與關愛。而這所學校的教學方式就是最普通的日常生活。”深圳市福田區福田中學學生成長促進中心主任李元琳表示,最好的親情教育就是過好最普通的日子,比如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孝敬老人,與老人溝通的時候和顏悅色,買菜做飯時要考慮到老人的需求,多陪老人散步、聊天,給老人按摩,教老人使用電子設備等。
“大家一起做飯、打掃衛生、分擔家庭勞動等,都是最好的示範。”李元琳提醒道,做家務時,要邀請孩子幫忙,讓孩子感受到責任、價值和尊重。比如家長可以這麼說:“奶奶想吃排骨,剛纔媽媽忘了買了,你能去菜場幫我買一點新鮮的回來嗎?謝謝寶貝!”讓孩子去菜市場,感受生活的氣息,正可謂“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其次,也讓孩子學會替老人着想,“被使喚”也會感覺到自己就是家裡的一分子。當孩子完成任務的時候,家長要當着家裡人的面給孩子點贊:“今天奶奶想吃的排骨是寶貝買的,很會挑選呢!”溫馨的氛圍不僅讓孩子感到愉悅,也會讓老人看到孩子的成長。
“當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了家庭的溫馨,根據榜樣學習的理論,孩子會效仿父母的孝親行爲,此時,父母可以通過描述具體行爲、總結品質、表達感謝三個步驟來鼓勵孩子重複正向的行爲,我們要多說‘剛纔看到你幫爺爺開門,給爺爺按電梯,你真是個孝順的好孩子,爸爸媽媽都要謝謝你,替我們減輕負擔!’”李元琳強調,正是這些日常小事的積累,這些溫暖的溝通,才能強化孩子的行爲,從而變成優秀的人格品質。
有時,家長可能會覺得孩子怎麼這麼懶啊,怎麼喊都喊不動?“據我觀察,每個孩子都是願意做事的,只是他們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缺乏積極的反饋來固定自己的行爲。”李元琳建議,叫不動孩子時,父母可以嘗試以下做法:
首先,對孩子發出邀請,而不是隻提要求。少說“你應該,你必須”,而是用“可以幫我做……?能不能幫幫我……”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其次,允許孩子有自己的選擇,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如果孩子並未事事迴應,也許確實遇到了困難,父母不必上綱上線進行批評和指責,而是在平復好情緒後關心並傾聽孩子的聲音。
最後,要看到孩子的需要,適當給孩子留白。孝順不是順從,老人的過度關心會讓孩子感受到壓抑,因此保持一定的距離,讓孩子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
追求個人自由的同時容易忽視看似平凡的親情
既然親情如此重要,爲什麼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不在乎親情了呢?張鵬英在實際的教學中發現,現在的孩子對親情有點淡漠,表現爲“親密,但有限;瞭解,但不深入”。她認爲,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個人因素。現在的孩子自我意識增強,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更加渴望不受約束獨立自主地生活,導致親情關係的疏遠,或者說讓家人誤以爲他們對親情不重視。
在家庭層面,父母忙於工作而陪伴不足甚至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導致孩子對家庭和親情的認同感和依賴感降低;同時,隔代養育在生活方式、價值觀以及興趣愛好等方面存在差異,可能產生溝通障礙;另外,家庭的教育方式也有很大影響,比如一些父母在教育過程中太過於嚴厲,這會讓孩子感到壓抑和不被理解,溺愛則讓孩子形成自我爲中心的觀念,這些都會讓孩子忽視親情的價值。
最後,社會整體氛圍也會影響孩子對親情的認識和理解。社會節奏加快,孩子學業壓力增大,家長和孩子都各自忙於自己的工作、學習,導致相處時間減少,親情關係淡化;網絡的普及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渠道,但是也弱化了面對面的互動,同時,孩子們在當下價值觀的影響下更加重視個人的追求、自由等,忽視了看似平凡的親情。
“要改善這一現象,需要各方聯手共同努力,營造良好的家庭、社會氛圍,加強與孩子的溝通和陪伴,引導孩子正確理解和珍視親情,建立健康、積極的親情關係。”張鵬英說。
親情是相互的孩子也需要得到長輩的尊重
“理解和尊重是相互的,要讓孩子尊重和孝敬長輩,長輩也要理解現在的孩子。”李元琳指出,長輩要認識到,現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時代,他們接觸的信息量非常大,和過去的生活環境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孩子可以通過互聯網學習各種知識、瞭解世界各地的新聞。長輩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討他們感興趣的網絡話題,如熱門的科技產品、有趣的網絡文化等,從而更好地理解孩子的生活狀態。
同時,長輩也要理解,現在的社會競爭更加激烈,孩子們也面臨着各種各樣的壓力,現在的孩子在學校不僅要學習文化知識,還要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實踐活動。長輩要理解孩子,比如可以和孩子交流在學校遇到的問題,給予合理的建議。
李元琳提醒道,在與孩子溝通中,長輩也要耐心傾聽。“孩子可能有些想法比較幼稚或者和長輩的觀點不同,但長輩要先聽完孩子的話,不要急於否定。比如孩子對某個社會現象有自己的看法,長輩可以先了解孩子的觀點,然後再進行引導。長輩也不要用命令的口吻和孩子說話,而是像朋友一樣和孩子探討問題。在交流過程中,長輩可以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但也要尊重孩子的意見。例如,在討論職業規劃時,長輩可以告訴孩子自己的工作經歷,同時也要認真聽取孩子對未來的憧憬和打算。”李元琳強調,現在的孩子更需要社會性的支持,家長和長輩對孩子多一些情緒情感的認同,多一些微笑和傾聽,大家共同協力,都做好自己,孩子會在溫暖的氛圍裡做更好的自己。
積極覆盤 爲成長積蓄力量
東莞市厚街湖景中學心理老師 林偉鵬
碎碎念
每到學校放假的時候,我們會不自覺地開始回顧過去的這一學期,能夠看到孩子身上許多的溫暖與美好、跌倒與挫折、汗水與努力,這些共同組成了孩子的成長路徑。但與大人不同的是,孩子的目光常常是面向無限的未來,父母作爲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幫助孩子看到自己的成長軌跡可以提升他們的自信心與成長力。
對於幼兒和小學階段的孩子,並不能很好地回憶過去發生的事情,看到生活中的事件對自己的長遠影響,父母可以通過展示圖片、講述共同經歷的事件、播放當時記錄的視頻等直觀的方式,幫助孩子回顧這段時間經歷的美好生活;對於初高中的孩子,已經能夠較好地做到自我反思,但往往回憶起的多爲負性事件,父母可以帶領孩子共同找尋所經歷事件帶來的經驗、事件中孩子的正確選擇,討論下次再遇到類似情況孩子可以怎麼做,並舉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積極事件,以此增強孩子由內而外的成長動力。
練一練
製作星光閃耀軌跡圖
1.父母與孩子一起尋找在這一學期孩子所經歷的事件中,代表事件的物品、圖片或文字,儘可能小而輕。
2.將近半年的日曆平鋪蛇形拼接在一起,組成這學期的軌跡圖,將收集到的物品,呈現在日曆當中。
3.讓孩子在軌跡圖上,寫下自己的感受,父母發掘其中的閃光點,寫在孩子的感受旁邊。
4.父母與孩子一同回顧軌跡圖,寫下對於下一學期的期待。
溫馨提示:在孩子的成長曆程中,開心和不開心的事情往往交織在一起。不要輕易否定孩子不幸的經歷,要有善於發現美好的眼睛,找到其中的積極力量。
心事問診
本期答疑老師: 佛山市南海區桂城街道桂江第一初級中學 薛曉燕
也許,這是一個讓你更勇敢追夢的“意外”
學生提問:我是一名初三女生,馬上要中考了,本來我成績還可以,不出意外的話,應該可以考上自己的夢校。 可是,意外卻偏偏發生了,上週我父親出了車禍,可能腿會保不住,我特別難過,這一週整個人都恍恍惚惚,完全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學習,我很想爲爸爸做些什麼,但一想到我要是沒考上好學校,他可能會更加難過,就更加焦慮了。 我到底該怎麼辦? 我要不要去尋求心理幫助?
薛曉燕:看到你寫的文字,我試着去理解你的糾結和難過。作爲孩子,看到爸爸出車禍,可能腿還保不住,確實是一個很大的衝擊!我彷彿看到小小的你身上揹着兩塊重重的石頭,一塊是中考,一塊是爸爸的病情。面臨中考,你很想集中注意力學習,卻又擔憂着爸爸的身體;你很想要爲爸爸做點什麼,卻又擔心會影響自己的學習。看到那個揹着兩塊大石頭走在追夢路上的你,那麼地孝順,又那麼地上進,真讓我佩服又心疼!
我還深深地感受到了你身上的能量,你的成績還不錯,正常發揮是可以考上自己的夢校;你遇到了困擾的時候,會積極求助。你的學習能力,以及積極應對困難的勇氣和姿態,我想一定能幫助你更好地面對這個“意外”。這個“意外”顯然帶來了痛苦,但也許它不是讓你考不上夢校的意外,而是一個讓你更勇敢追夢的意外。就像你說的,你很想爲爸爸做點什麼,而你的爸爸也希望你可以考上好學校,那如果你能穩定自己的情緒,找回自己學習的節奏,會不會就是爲他做的最好的事情呢?
同時,你的學業是你未來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但在這個重要時刻,請允許自己在人生的其他領域花費一些精力。比如,關心你的父親,在學習之餘,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你的愛與支持,哪怕只是一個溫暖的陪伴。這些事情不會浪費你的時間,相反,這能在這個艱難時期爲你和爸爸帶來些許的安慰和力量。不妨和你的家人、朋友聊聊,有需要時也可以尋求心理幫助。要相信自己可以渡過這個難關,未來依然充滿希望。祝福你順利走過這個“意外”,抵達你的夢想之地。
越信任自己的孩子,TA就會越獨立
家長提問:我的女兒現在讀小學五年級,孩子從小我們就教育她要獨立,遇事要有自己的見解,但現在發現她很容易受別人影響,經常依照同學的意見來決定吃什麼、去哪兒玩,問她自己的想法,她就說“隨便”“聽某某(她的同學)的”。我們很擔心她被同學PUA了,成了小跟班,我們該怎麼辦呢?
薛曉燕:家長你好!從你的來信裡,我感受到你是一位非常負責任的家長,比如從小就教育女兒要獨立,遇事要有自己的見解。我非常贊同你的教育理念。獨立性和自主性確實是孩子需要培養的寶貴品質。而現在,你的女兒“很容易受別人影響”,似乎比較遵從同學的意見,因此你有些擔心她被PUA,成了小跟班。我能感受到家長內心的焦慮和擔憂,那是因爲我們對孩子深深的愛。
但因爲沒有和你的女兒接觸過,所以我不太瞭解她的具體情況。從小學高年級孩子的心理特點來看,他們正處於社會認知發展的關鍵時期,容易受同伴影響是這個年齡段相對普遍的現象。他們會非常渴望同伴友誼,因此會比較在意同學的意見,這也是正常的。她所說的“隨便”,“聽某某(她的同學)的”,這是一種人際交往中適當的協調呢?還是壓抑了自己真實想法的討好呢?又或者是你說的存在被PUA的情況?這是有本質的區別的。不妨就這個問題,和孩子進行坦誠的溝通和交流,瞭解一下她真實的想法,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孩子。
同時,家長也可以適當放下一些焦慮。畢竟你從小就教育孩子要獨立,此刻孩子的表現有些不符合你的預期,那不正是她獨立的表現嗎?相信孩子有自己成長的節奏,她的想法和做法,不完全是被“教育”或“PUA”出來的。在和周圍人的相處中,在她成長的歷程中,她會有自己的智慧,去靈活應對所遇到的各種情況。你越信任自己的孩子,也許她就會越獨立,越能堅持自己正確的做法。相信在你的陪伴和引導下,她會逐漸成長爲一個有主見的獨立個體。
來源:羊城晚報
編輯:廣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