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再尊重電腦了

你,會用電腦嗎?

聽到這個問題,估計在座的各位只會輕蔑一笑,認爲自己受到了莫大侮辱。

哥們還不會騎車的時候,就已經左手開心網偷菜,右手在紅警裡單挑 7 個冷酷的敵人了好吧!不會用電腦?別太搞笑。

先別急着噴我,且看下文。

前兩天,一個離譜的話題衝上了微博熱搜,叫#Steam 代安裝。

說現在有一堆網店在提供收費服務:給別人裝 Steam 。

銷量最高的那家,已經賣出了 8000 多份。

安裝價格從 3 塊 6 到 19 塊 8 不等。

3 塊 6 標準版,是商家給你鏈接,自己下載安裝;7 塊 8 豪華版,商家遠程給你安裝好;19 塊 8 的尊享版,賬號幫你註冊好,加速器給你開好,上手就能玩。

看到這你一定會覺得,這玩意太智商稅了吧,我上我也行。

起初網友們反應也是如此,但看完買家秀後,他們的評價來了個兩極反轉:

這錢,人家活該賺。

因爲真的有不少買家對電腦常識的缺乏,到了讓人無法理解和溝通的程度。

衆所周知一些 “ 風險鏈接 ” 在微信裡是打不開的,所以商家用微信發送鏈接後,都會加一句瀏覽器打開。

但還是有買家因爲 “微信裡點不開鏈接” ,消息回覆不及時,給了差評。

除此之外,還有買家搞不懂什麼是 “ 安裝路徑不能有中文 ” ,什麼叫 “ 其他瀏覽器 ” 。

我知道讀到這裡,各位的低血壓已經被治好了,但你別跑,今天必須讓你試試高血壓的滋味。

只要在網上搜羅一圈,你就會發現:

怎麼 2024 年了,不懂電腦的人越來越多了。

前陣子有個事特火,一個叫莊不純的遊戲製作人被小屁孩罵了。

事情的起因,是他經常分享一些植物大戰殭屍的 MOD 。爲了防止被網盤和諧,他都是先壓縮一下再上傳。

但網盤在線解壓縮需要會員,然後有人質疑了,這不就是變相花錢買遊戲?

莊不純表示不理解。。。怎麼自己每次發佈資源,都有百來號人問他怎麼從網盤下載,怎麼解壓縮,爲什麼解壓縮後是一堆文件的。

Emm。。。

這種“ 電腦盲 ”越來越多的情況,還不侷限於國內。

Reddit 上有老哥就說公司請一批 20 歲年輕人來試用,結果八分之七不會打開瀏覽器;

還有人吐槽自己要教一堆 18-21 歲的員工如何截圖、打印文檔、在不同軟件之間切換。。。

Damn!

中老年人不會用電腦,這很好理解,但按理說上面想要玩 Steam 、或是找 UP 主拿遊戲資源的網友,應該是年輕人居多才對。

所以爲什麼科技進步了,網絡普及率也相當高了,年輕人們卻對電腦基礎知識越來越陌生了?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把時間撥回 20 年前。

在那會,玩電腦是一件非常值得在意的事,也充滿了儀式感。

它是我們接觸互聯網的唯一途徑。每個人在電腦上聊着 QQ 、在網頁裡偷同學的菜,耳邊浮現朴樹的歌詞:

“ 穿新衣吧,剪新發型呀,輕鬆一下, Windows98 。 ”

無聊時,電腦自帶的三維彈球和《 金山打字通 》就能玩一天;

在 4399 裡玩《 狂扁小朋友 》和《 死神 VS 火影 》更是人間頂級享受。

如果用現在的網絡流行語來說,我們那一代人對電腦是天然的 respect。

可這種情感,在千禧年之後出生的人,年紀越小,就越缺失。

因爲伴隨着智能手機的出現,移動互聯網的大爆發,手機逐漸扮演起了電腦的角色。

一開始它只是電腦的平替。天可以用 3G QQ 聊,菜可以在 WAP 網頁端偷。

再後來,手機直接替代了電腦。

各大網頁和工具都做成了手機 App 。從上網查資料到網購,從開視頻到看新聞,這些原本都要藉助電腦解決的需求,最後都換成了手機。

對很多 00 後 10 後來說,讓他們接觸到電子世界的,其實是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

而不是電腦。

《 2021 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 》裡指出,未成年網民使用的上網設備裡,有 90% 是手機上網。臺式電腦 / 筆記電腦均只佔據 40% 左右。

而未成年人擁有的上網設備裡, 60% 的未成年網民擁有自己的手機,只有 10% 擁有自己的筆記本 / 臺式電腦。

差評君也問了兩個同事的孩子( 都一年級 )。

其中一個孩子會用電腦,知道用百度去搜東西,這主要是因爲父母會限制他使用 iPad 。

另外一個孩子,平時上網課、學編程都是用 iPad,iPad 用起來比爸媽都熟。但電腦只知道如何開機和移鼠標,具體操作完全不會。

電腦對於 00 後和 10 後來說,很可能已經不是必需品了。

但年輕一代玩不轉電腦的深層原因並不在此,更重要的是:現在的移動設備,都太 “ 好用 ” 了。

隨着數碼設備的易用性提高,他們失去了搗鼓電腦的動力。

仔細回想一下,我們的計算機水平主要是來源於自己的摸索。

差評君小時候爲了玩盜版遊戲,硬着頭皮研究什麼是 ISO 和安裝路徑,彈窗閃退怎麼辦,去哪挨個下載缺失的 dll 文件。

只有這些解決了,我才能進入那個電子世界,當遊戲發行商 logo 亮起,是比通關還值得高興的時刻。

我的計算機技能,就在碰壁過程中逐漸嫺熟。

但現在的孩子使用電子設備,很少會碰壁了。

手機裡的各項設置給你調好了,軟件也有自帶的應用商城,你根本不需要去搜索引擎裡找資源,判斷軟件是不是病毒。

甚至電腦也早趨於穩定,報錯、死機不再那麼頻繁,知道 “ 任務管理器 ” 的人也越來越少。

就算真遇到沒法解決的難題,只要下個訂單,師傅立馬庫庫給你修好。

當服務逐漸便利,價格也開始低廉,痛苦地摸索就顯得不再必要。此時人們往往會選擇 “ 破財消災 ” ,對電腦的瞭解自然也停步於此。

也許看到這你還有疑問:上學時,不是有一門課叫信息技術嗎?

想當初一到信息課,每個人都能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衝進機房。

一進去,大夥還要小心翼翼穿上腳套,輕手輕腳地坐在電腦前,最後鄭重地按下圓圓的開機鍵,盤算着今天能不能偷摸玩會小遊戲。

難道手機普及了,這門課就被取消了?So sad.

信息技術課當然存在。

差評君諮詢了一個初高中的信息處老師 L ,他說如果從課標上來看,學的東西還挺多的。初中教科書上有計算機基本原理和操作,辦公軟件的使用, PS/Flash/ 網頁製作;高中會接觸到數據和算法的相關知識,嵌入式物聯網,還會上手實操 python 編程。

差評君也查了一下,發現國家也開始重視這一塊。2022 年,教育部就公開了全新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標準。

首先,這門課被改名成信息科技。

其次,它正式從 “ 綜合實踐活動 ” 中單飛,成爲全國統一開設的獨立課程科目,並覆蓋到了九年義務教育的全階段。3-8 年級單獨開展課程,其他年級融入進語文、數學、科學等課程。

要知道,在此之前的 20 年,信息技術都是僅僅被納入 “ 綜合實踐活動 ” ,只有部分省市作爲單獨課程。

關於課程標準,差評君大概提幾個重點。

1-2 年級學生要說出常用數字設備的基本使用步驟;3-4 年級要會使用多種途徑獲取信息;5-6 年級能用自然語言、流程圖描述算法;7-9 年級要辨別數據的可靠性,具有自主動手解決問題的意識。

另外重點來了,信息課有課時標準了。它在九年總課時 ( 9522 節課 )佔比須達到 1%-3% 。

換句話說,一個初中畢業的學生至少接觸過 95~285 節信息課。

講道理,這個課程標準和時長應該足夠讓學生對計算機有個非常全面的認知,對嗎?

並不。

L 和差評君吐槽說,他監考時就發現有學生不知道主機開機鍵在哪。

其實原因,就是執行不到位。

一是學生玩心重。

二呢,信息課老師幾乎都是兼任,並沒有對口的授課能力。L 曾旁聽過幾個 “ 信息老師 ” 上課,基本是照本宣科把教材讀一遍,然後讓學生自己操作。

L 還強調,如今的教科書內容也和實際情況脫節了。

每個電腦小白都經歷過這樣一個情況:

本想下個小工具,結果誤打誤撞打開了 P2P 下崽器。

桌面圖標一個接一個冒出,默認瀏覽器也被篡改,右下角不斷出現彈窗。油膩的師姐開始帶你冒險,渣渣輝嚷着讓你砍他,上古鯤鵬也打起了籃球。

但說實話,再怎麼實用,教材上也不可能教你如何規避 “ 某軍軟件園 ” ,把所謂的 “ 高速安全下載 ” 作爲例子。

那麼年輕人爲啥不懂電腦了,可以用一段話總結:

手機 / 平板替代了電腦。年輕一代對電腦的情感不及我們當年。用慣了方便統一的手機系統,他們沒有需求、更沒有耐心去搗鼓電腦,去探索電腦裡那個克蘇魯般的世界。

其實類似的現象,過去也出現過。

上世紀 80 年代,美國迎來了計算機狂潮,在那個啓動程序都要輸入代碼的年代,一批年輕人成爲了程序員。

20 年後,XBOX 主機遊戲開始風靡,年輕人的遊戲技術一天天精進,但也漸漸遠離了編程。

同樣的,咱們家裡燈不亮了,廁所風扇不轉了,父輩們總是挺身而出,七手八腳就修好了。但到我們這代,很少有人會修這修那了,與其費心費力維修,還不如直接在 App 上下單更換。

一個時代大環境,決定着一代年輕人的技能。

所謂 “ 年輕人不懂電腦 ” ,其實更多是因爲兩代人之間出現了 “ 技能代溝 ” ,讓我們產生了一種 “ 傲慢與偏見 ” 。

與其說年輕人不懂電腦了,不如說電腦正在遠離年輕人。

如果幾十年後,有另外一種電子設備完全替代了手機,它不僅能接入互聯網,解決日常所需,而且續航更持久、體驗更流暢,最重要的是使用門檻更低。

到那時,也一定會有人發出類似感想,然後打開文檔洋洋灑灑敲下幾千字,標題大概就叫:

爲什麼年輕人都不會用手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