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道2側都畫人行道 挨轟浮濫設置
臺北市八德路2段218巷內道路兩側都畫了標線型人行道,遭議員柳採葳質疑是爲衝政績浮濫設置。(臺北市議員柳採葳研究室提供/楊亞璇臺北傳真)
前臺北市長柯文哲視鄰里交通改善計劃爲重要政績,北市議員柳採葳發現,八德路2段218巷內,道路兩旁竟都出現標線型人行道,幾乎沒有人在走,質疑是爲了衝政績浮濫設置。北市交工處迴應,車道寬度夠才增畫標線型人行道,會再瞭解民衆需求做評估。
建設以人爲本的交通環境是近年北市交通政策主軸,其中鄰里交通改善計劃,更被柯文哲視爲是任內重要政績之一。
柳採葳根據資料指出,臺北市2014年底僅有310條標線型人行道,自2015年8月起大力推動鄰里交通改善計劃,透過畫設標線型人行道,改善行人通行安全,柯市府8年內暴增1677條,截至去年底總數達1987條。
她表示,部分巷道因路幅狹窄、路面高低差等因素,無法全面佈設實體人行道,因而設置標線型人行道,以提升行人專用步行空間,達成人車空間分離,不過,有民衆投訴說,八德路2段218巷內兩側均畫設標線型人行道,但實際使用的居民根本不多,令人質疑有爲了衝政績浮濫設置之嫌。
柳採葳強調,畫設標線型人行道原爲美事一樁,她也非常支持,但建設步行城市的過程必須是漸進式,須顧及當地居民需求,許多已畫設的標線型人行道流於形式,幾乎沒有看到路人行走,或被遍尋不着停車格位的汽機車停放在標線型人行道上,最終只是淪爲市府政策提款機。
她建議,市府未來規畫、畫設標線型人行道時,應考量當地民衆實際需要,兼顧行人行走和居民停車需求,並檢討已畫設的標線型人行道提出改善計劃,如此纔是兩全其美的辦法。
對此,交工處管制設施科長江長恩迴應,八德路2段218巷爲單行道,東側標線型人行道已畫設多年,西側紅線經鄰里交通改善計劃檢討,因爲車道寬度足夠,所以纔再繪設標線型人行道增加行人空間,市府政策儘可能維護行人權益,瞭解民衆需求後會再評估標線型人行道去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