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健康長壽 單純散步還不夠 陳亮恭:運動要多元並且中等強度

單純散步健康長壽恐不夠,運動要做到感覺有些喘的中等強度。(示意圖/Shutterstock)

雖然一項日本研究發現,每天走八千步以上的人,失智風險明顯下降,但是高齡醫學權威陳亮恭醫師著作《解鎖無齡》中提到,想要維持骨骼肌強健有活力,防失能,單純走路其實不夠。陳亮恭說,以往對長者運動的要求很低,甚至因爲擔心跌倒而不太要求強度。但是現在對銀髮族的運動建議量不但增加、維持中等強度,也希望長者的運動型態更加多元,不只是重複單一動作。什麼樣的情況才叫做「中等強度」?以下是重點書摘

近年來國內外許多研究紛紛指出,有運動習慣的人,通常比較不會失智。此外,運動量也很重要。

日本有一段時間很流行配戴計步器,可以測量每天基礎活動量。刊登在國際權威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一項研究則指出,每天走路約一小時的人,罹患失智的風險比較低。從這些研究推斷,輕度運動對於預防失智可能不太夠了,至少要中等強度以上,也就是要有點喘的運動。

至於運動的類型,現在普遍建議複雜一點的比較好。多年前,有項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研究分析,在各種不同類別的運動當中,跳舞是失智症風險最低的絕佳運動選擇,因爲跳舞本身的強度夠,二方面對於舞步記憶與執行,加上跳舞時的人際互動與愉悅心情,一項活動就具備多重功能

當然這並非要求大家都去跳舞,這份研究報告想表達的是跳舞會有額外的好處,可預防認知功能退化。每個人的生活型態不一樣,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去跳舞,但起碼要做到讓你感覺有些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果只是單純散散步,想要達到健康長壽這個目標,恐怕不太夠,而且,運動也需要具備多元的內容,動作單一的運動雖然有其好處,但比起跳舞之類的多元複雜運動,則又少了些好處。

此外,也要把運動當作一輩子的事情。以職業運動員爲例,早年可能將大部分的時間精力放在單一型態的運動訓練上,他們的身體協調性與運動表現被開發得很好,但腦部其他功能例如記憶的開發就未必很好。

曾經有一項針對日本相撲選手做的研究發現,在職業選手期間,即使體重相較於一般人是超重的,但他們的身體相對健康;退休之後,由於不再需要維持體重,大多數都會減重,但他們的健康狀況在瘦下來後反而變差,其中最大的差別就是運動量。

總之,運動對預防失智有很大的好處,但前提是運動的型態必須多元,並且儘量維持中等強度的運動,最好能將此當成生活的一部分,天天開心去運動,纔可以確實預防身心功能退化(編輯樑惠明

《解鎖無齡:高齡醫學權威陳亮恭的奇幻旅程 20年的思索、研究與前瞻科學解方》書封。(圖/康健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