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裡的大銀幕

新華社北京12月8日電題:小村裡的大銀幕

新華社記者

在廣大的中國農村,活躍着一支支電影放映隊伍,文化生活匱乏的年代,一方幕布,爲鄉村打開多彩生活。

如今,隨着鄉村文化的繁榮發展基層電影放映隊不斷升級設備,創新服務。新華社記者走近部分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與他們一道巡覽田埂地頭的光影世界。

夜晚鄉村有“光影世界”

一個稍暖的夜晚,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西姜寨白莊村的文化廣場人羣不斷彙集,聊天的老人,跑鬧的孩童,顯得格外熱鬧。不一會,廣場周圍的路燈相繼滅掉,一束光源穿透夜色,打在一塊提前支好的銀幕上,人羣瞬間安靜下來。

48歲的電影放映員文波是村裡的老朋友了。來之前,他在村微信羣裡徵詢了意見,最終決定播放呼聲較高的現代戲《花開飄香》。

趁着夜色,福建閩侯縣大湖雙溪禮堂中聚集了百餘人。45歲的電影放映員林學良熟練地掛好銀幕、支起放映機。雖然已在不同村莊看了好幾遍《上甘嶺》,但每次再看,林學良都有熱血沸騰的感覺

“電影將老一輩革命家的故事記錄下來,我們有義務讓更多人看見。”林學良負責爲閩侯縣大湖鄉和洋裡鄉的27個行政村放電影,爲了完成“一村一月一場電影”的目標,他的腳步不停。2020年,他所在的閩侯縣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在鄉村共放映3000場,觀衆達36萬人次。

暮色中,重慶北碚龍鳳社區廣場上也聚集了上百名羣衆,大夥兒正饒有興致地看一場露天電影。當晚播放的電影名爲《烈火英雄》。“這種場面宏大、故事性強的影片很受百姓歡迎。”52歲的放映員楊挺說。他所在的重慶銀泰影院有限公司每年向轄區播發公益電影近2000場,社區、學校、敬老院和工地都有放映員的身影。

“放映公益惠民電影,豐富羣衆文化生活,能讓基層羣衆共享國家公共文化發展的成果。”重慶銀泰影院董事長何敏說。

山鄉影院新體驗

環繞聲、大銀幕、數字放映……位於山東省安丘市西南石埠子鎮的崖頭村,有一家屬於村民自己的電影院

這家由廢棄倉庫改建而成的鄉村電影院也見證着農村公益電影逐步實現從“站着看”到“坐着看”、從“室外看”到“室內看”的轉變。

“當時村裡找我們反映觀影需求,正好村裡有幾間閒置倉庫和放映設備,也有放映員,我們就決定幫他們改造室內放映廳。”安丘市電影公司總經理王俊華介紹。

“現在待在家裡看電視很方便,但是能跟鄉親們聚在一起看電影,感覺很溫暖。”崖頭村村民李莎說。

安丘農村公益電影啓動標準化放映以來,給鄉村百姓帶去了一流的音響效果和數字畫面,觀影人次逐年增長,平均達到放映村常住人口55%以上。

一些地方還不斷挖掘農村公益電影放映的新功能、新空間。

如今,安丘電影公司利用觀影前開展“映前宣傳一刻鐘”教育,採用快書、呂劇新編等方式進行政策解讀、衛生防疫移風易俗等宣傳。放映範圍也不斷向福利機構、養老機構拓展,特殊羣體足不出戶也能看上電影。

把點映權交給農民

雖然農村大多數家庭都有了電視,可郭建華的放映隊依然“影迷”無數。“看電影和看電視能一樣嗎?電視會專門拍給你看嗎?”開封市祥符區西姜寨鄉白莊村村民仇小興笑着說。

仇小興口中專門拍的“電影”叫《咱家花生好收成》,是電影放映員郭建華針對當地種植特色策劃拍攝的花生種植科教片。短短半個小時的片子,每次放映都能收穫五六次掌聲。

67歲的郭建華是河南新華農村數字電影院線有限公司的總經理。20世紀70年代,19歲的郭建華成爲中國第一批女電影放映員,一干就是40多年。如今,她帶領着26支農村公益電影放映隊依舊每天奔赴田埂,點亮鄉村夜晚。

在她的資源庫裡,很少有“大片”。農村留守老人多,郭建華就給他們放傳統豫劇和現代戲;她所在的祥符區大多數農民種花生,郭建華就放映種植花生的科教片;西姜寨鄉發展特色產業,種植紅豆杉,郭建華就給這裡的農民放《紅豆杉快生長》。

“要根據農民的需求放電影,把電影的選擇權交給農民。”郭建華說。如今當地花生產量提高了,郭建華準備籌拍第二部科教電影,幫助農民瞭解市場,打開銷路。“片名我都想好了,就叫——《咱家花生好賣錢》!”(記者史林靜張志龍、趙雪彤、劉恩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