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鋼琴送偏鄉 「樂器銀行」上百樂器助學生學音樂

新北市雙溪牡丹國小透過樂器銀行的支援,讓學生也可以學小提琴。(圖/記者崔至雲攝)

記者崔至雲/臺北報導

「樂器銀行」結合產官學界資源,藉由閒置樂器統整民間團體捐贈以及樂器產業界支援等三方資源,達到樂器媒合、維修、交換等三個大目標教育委託實踐大學辦理的「教育部樂器銀行─樂器媒合維修交換系統資源庫」已有2年經歷,讓堪用樂器回收再利用,提供有需求的學校申請借用,並以偏鄉學校爲優先

「樂器銀行」2年的時間,收到各界捐贈的1057件樂器,經過媒合後,送到107所學校給學生使用,教育部27日邀請媒合成功的偏鄉學校孩童們演出,展現對於音樂熱情及擁有樂器後的學習成果。 教育部葉俊榮部長表示,教育部長期重視偏鄉、美感藝術教育;國家應該提供偏鄉的孩童與都市一樣的學習機會,而舞臺孩子們的演出,就是這2項結合後最美麗的成果。

花蓮縣晴國小的太魯閣族學生,擁有與生俱來的絕佳音樂細胞,透過教師引導,將原住民的特殊樂器木琴傳承下去。(圖/記者崔至雲攝)

葉俊榮也說,在他成長的年代,國中小階段接受藝術、音樂教育是件奢侈的事,如今,在國中小教育中不但不可或缺,更是重要內涵,「樂器銀行」的想法「太美了」,是相當的良善且合乎教育理念的,提高孩子們對美的態度,進而提高國民涵養,未來國家人才培育重點除了以往的科技人文外,更應加上美感的部份,使其效果加乘,使臺灣更具競爭力

▼葉俊榮表示,「樂器銀行」的想法太美了,符合教育理念。(圖/記者崔至雲攝)

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也提到,今年也收到100多件樂器的捐蹭,媒合了49所學校的學生,陳振貴坦言,其實接受捐贈樂器,再送到各學校去,其實不容易,「想想將一架鋼琴送捯澎湖離島學校,要花多少力氣?」但是,只要一想到這項計劃可以讓臺灣教育更好,也就值得了。

實踐大學教務長歐陽慧剛也指出,樂器銀行的資源取之於社會,完全用之於學校,賦予藝術教育無窮的可能性,這兩年成功媒合的各類樂器,已足夠組7、8個交響樂團。他也提到,樂器銀行成立的目的,不是期待每個孩子都成爲藝術家,但願藝術能成爲每個人一輩子的朋友

教育部表示,「樂器銀行」27日邀請的3所偏鄉學校,包括新北市雙溪區牡丹國小、花蓮縣萬榮鄉見晴國小,以及屏東縣安國小,學生們透過樂器銀行協助,不僅解決苦無器材使用的窘境,更讓他們透過樂器學習,探索內心、表達自我,也因爲學習音樂後,擁有更寬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