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熠、張昕智:拓展海外基建,美國差的不僅是資金
來源:環球時報
美國官方出口信貸機構美國進出口銀行總裁雷塔·喬·劉易斯日前向美國會衆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呼籲,希望採取放鬆貸款違約率限制等措施以對抗中國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並解決美國“中國和轉型出口計劃”(CTEP)的資金短缺,“這將使他們(進出口銀行)能夠更積極地與中國競爭”。
對此,衆議院兩黨議員罕見地達成了共識,均對放鬆貸款違約率上限、提高貸款佔銀行總融資比例等舉措表示支持,這與他們2015年時的態度形成了鮮明對比。
此前,拜登政府爲對抗中國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了“藍點網絡”“清潔網絡”等多個大型基建項目。“藍點網絡”是由美日澳三國政府直接領導的一項全球基建計劃,通過政府評估認證的方式推動私人投資海外基建項目,從而在“印太”乃至全球範圍內尋找投資機會和目標。而“清潔網絡”則是由時任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等政客發起,以所謂“安全和透明性”爲幌子,計劃從運營商、應用商店、5G移動應用、雲端數據以及電纜等方面拉攏盟國排擠中國互聯網企業、產品及服務。
但事實上,由於執行力低、資金不足、影響力有限等問題,這些項目的實際表現與美國的預期存在較大差距。一些項目停留在制定標準和認證機制的階段,無法落實;而網絡基建項目美方面臨缺乏技術支持和資金的雙重挑戰,導致建設週期長、成本居高不下。
雖然放鬆貸款限制理論上能一定程度緩解美國對外的資金壓力,然而,美國CTEP計劃與中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之間的差距可不僅在於資金,還體現在系統性戰略、國際合作深度等多個方面。首先,美國所提的項目大多概念性強、實用性弱,投資回報不明確。例如,“清潔網絡”雖然強調技術安全和透明性,但忽視了大多數國家的發展需要,並不能爲他們提供便宜且可靠的替代方案。其次,政策的不穩定性與整體性、長期性戰略規劃缺失讓美國的政策面臨系統性混亂,制約了其國際合作的深度。雖然美國政府對參與國際競爭十分積極,但由於政策變化頻繁及長期發展目標和戰略框架不明確,導致項目更多關注短期政治和經濟利益,依賴個別倡議或政府政策的支持,缺乏持久性和連續性。最後,美國政府與私營部門合作不暢。儘管美國擁有衆多全球性企業和強大的資本市場,但其項目融資機制主要依賴對政治項目興趣不高的私人投資、主權財富和全球發展基金等私營部門。政府在項目資金、市場準入和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有限,會讓私營部門對這些項目的投資意願進一步降低。
相比之下,中國政府及資本市場爲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第一,政府及銀行提供了跨平臺、多層次、大規模、多領域的資金支持。中國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在基礎設施建設、能源開發、交通網絡等多個領域對外投資,其來源既有政府基金,也有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貸款。多層次的金融體系滿足了沿線國家從項目融資、風險投資到技術轉讓等層面的合作需求。而充足的資金也讓中國能在全球快速推進大型項目,在發展中國家間建立了良好口碑。
第二,相較CTEP,中國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展示了一套覆蓋經濟、政治、文化等層面的整體性規劃和全面戰略佈局,着眼長遠。這一點知易行難,因爲這不是單一政府的行動,而是涉及多個部門、企業和國際組織的協同合作。中國通過設立基金、銀行和投資平臺,爲“一帶一路”項目提供穩定的現金流和保障,確保項目持續推進和落地。這種長期規劃和穩定執行的特點,讓中國在全球形成持久的影響力,引來多個國家的支持和參與。
第三,在促進經濟發展外,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還爲沿線國家帶來交通、教育等多方面利好。事實證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帶動的不僅是投資,還形成了多邊和區域性合作機制,促進了貿易便利、人文交流,並藉助文化交流、教育合作和人才培養等平臺加強了參與國之間的交流和理解。這種多邊合作機制有利於各國凝聚共識、分擔風險,促進項目可持續發展和長期合作。此外,包括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等多邊金融機構在內,各國金融和投資合作的深化,也讓沿線國家在項目融資和投資領域越發緊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不僅爲各國項目的人員、技術、資金等提供了重要保障,更促進了各國在經濟、貿易、人文等領域的深度融合。(作者分別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