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站上接力起跑線
6月18日下午,北京大學百週年紀念講堂,剛剛從發射現場趕來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航天英雄”楊利偉爲青年講述航天精神、中國精神。6月17日,神舟十二號飛船把3名中國航天員送到了中國自己的空間站。當日,“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在北京大學啓動,活動旨在積極引導廣大青年擔負歷史使命,堅定前進信心。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崢�s/攝
6月17日,3名中國航天員乘坐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首次進入了中國自己的空間站。
那一刻,全國人民心潮澎湃。
發射成功的第二天,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航天英雄”楊利偉便從發射地,趕到了“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的啓動儀式現場――北京大學。該活動由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北京大學主辦,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教育部社科司、中國青年報社承辦,中國青年網、新浪微博協辦。
楊利偉與現場的年輕人分享了航天人背後的故事。
2005年,神舟六號發射前,航天員聶海勝回家看望母親。當時,老人家因爲腦出血癱瘓在牀,無法說話。聶海勝的弟弟說:“哥哥,你放心地去飛吧。我們兩個人,一個盡忠,一個盡孝。”
時間到了2008年,執行神舟七號任務時,航天員劉伯明的母親去世了。家人怕影響他的訓練,對他隱瞞了這個消息。
聽到這些,現場的年輕學子無不爲之動容。
“在國旗下宣誓的那一刻,我們就知道自己選擇的不僅僅是一個職業,更多的是一份責任。”楊利偉說。
2003年,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進入太空。在束縛帶解開的第一時間,他衝到了舷窗旁俯瞰外面,那是人類賴以生存了1萬多年的美麗家園。“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作爲中國人的無比驕傲和自豪,體會到了此番經歷帶來的快樂。”
而當楊利偉第一次能夠把手套摘下來用筆寫字的時候,他在工作日誌的背面寫上了這樣一句話――“爲了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中國人來到太空了!”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就是一本生動的思政課教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付麗莎記得,一次,學校邀請載人航天工程首任總設計師王永志、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作講座。一位學生採訪完戚發軔後,在隨筆裡這樣寫道:當這樣一位滿頭白髮的老人把自己的青春歲月娓娓道來時,我突然覺得原來他也曾經和我們一樣青春正當年,而正是因爲他把自己的青春和國家命運結合起來,才收穫了無悔的人生。
“我想,這就是我們思政課的意義所在:是播下一顆又一顆夢想的種子,期待有朝一日,這些夢想開花結果,繼續照亮中國航天的璀璨星空。”付麗莎說。
就是在這樣的傳承中,更多的年輕人在航天精神的激勵下長大,也願意把自己的未來交付給航天夢想。
正如楊利偉所說,下一個百年,會有更多青年人一起去仰望星空,逐夢問天。“希望未來你們比我飛得更高更遠。”楊利偉說。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上思政課不能拿着文件宣讀,沒有生命、乾巴巴的。”
億萬中國人已經書寫和正在書寫的時代篇章就是鮮活的思政課素材。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一代代中國青年的奮勇接力,當接力棒傳遞到新一代青年手中時,他們接得很牢靠。
10年前剛剛進入北京大學的90後新青年宋璽有很多閃亮的標籤:校園歌手、電臺主播……
但是面對豐富多彩的“小日子”,宋璽卻並不快樂,她想要尋找更有分量的“價值和意義”。
於是,她選擇了入伍。
經過了新兵連的淬鍊和陸戰隊的打磨後,那些成長路上曾經的迷霧悄然散去,宋璽的視野前變得所未有的清晰。2016年,她成了一名女陸戰隊員,並且隨中國海軍編隊赴亞丁灣執行護航任務。
一次護航途中,一艘圖瓦盧籍貨船被海盜襲擊,附近海域有5國軍艦,但只有中國海軍“玉林艦”第一時間衝上去,解救了19名船員。當他們披着五星紅旗對中國海軍高聲道謝時,宋璽和戰友們非常激動和振奮。
退役返校後,作爲海軍的宣傳員、學生們的兼職輔導員,宋璽登上了學校的思政課講臺。她坦言了自己訓練時的傷痛,更推崇保家衛國時的那一份光榮。
一種從宋璽內心煥發出來的力量在向外傳遞。
幾年前,曾經因爲一篇《感謝貧窮》而看哭無數人的北大女孩王心儀,正是在聽了宋璽的講述後,立下了參軍的志向。
現在,王心儀已經是一名光榮的海軍戰士。“跳出渺小的個人來看,會發現一個更廣闊的舞臺。”王心儀說。
人到底應該有怎樣的志向,才能夠不負青春?志存高遠,青春歲月就不會像無舵之舟漂泊不定。
宋璽入伍的2015年,全國有80萬大學生報名參軍。2020年,這個數字變成了120萬。
同時,“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也成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選擇。據教育部的數據顯示,近3年來,全國高校畢業生到地市級及以下就業的比例約爲70%,到中西部就業比例約60%。
“70後、80後、90後、00後,他們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也不像我們當年那麼‘土’了……”今年兩會,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這樣說。
如何把“平視世界的一代”身上的那份自信轉變爲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018級碩士研究生宋璽即將畢業,她的選擇是當一名大學輔導員。
一朵雲推動着另一朵雲,紅色基因正在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中接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找到了自己心中的天空,再去陪伴更多的雲,乘上屬於他們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