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勢力成了車展“笨鳥”:別人搞流量,他們搞技術

闊別四年,北京車展再次迴歸大衆視野,國內的汽車圈又一次“燃”了起來。

還記得去年上海車展,比亞迪仰望品牌的展臺人潮涌涌,進場體驗需要排隊,場面十分盛大。2024年北京車展的比亞迪風采依舊,許多國內、國外人士慕名而來,要看看來自中國的百萬新能源豪車。

此外,比亞迪還在仰望U7上首發了雲輦-Z整車控制系統,創新點在於用懸浮電機取代了傳統的液壓減震器結構,實現垂向調節速度和精度,展現了一把國產老牌的技術含量。

人氣高漲的並不只有比亞迪,小鵬、蔚來、理想、極氪等中國造車新勢力也是同樣。這羣汽車新力量在北京車展的表現如何,小通十分好奇。

是車展,更是“新能源技術課堂”

北京車展在公衆日開放後迎來客流高峰,小通看到不少媒體老師在社交媒體上表示,排隊進場的人太多,周圍已經水泄不通。

有人認爲這屆北京車展空有熱度,實際上車企的創新已經乏力。的確,從產品和技術來看,無論是造車新勢力還是傳統品牌,展臺佈置已經務實了許多,車企更多是把車展當作新車發佈/上市的舞臺,玩概念、玩花活不多了。但也意味着,能夠登上車展展臺的車型或技術,大部分會是近期量產投放的,還有的則是已經量產。

比如極氪和理想,定位國內高端豪華的造車新勢力,畫風卻比較清奇,不靠概念車型吸引觀衆。前者全新發布的極氪MIX被多位車企高管打卡,理想的展臺基本上也沒有一輛“多餘”的概念車,最前衛的大概就是理想MEGA了。小米汽車就更不用說,不管是不是公衆日,展臺都是充滿了人氣,看得友商直羨慕。

賣車雖然是車企參展的重要任務,持續的技術對外輸出有利於宣傳和加強品牌認知。這既是一次車展,也是一次關於國產新能源技術的“課堂”。

蔚來汽車,他們多數化身“好奇寶寶”,被換電站的工作原理所吸引。通過透明展示櫃,觀衆目睹了蔚來汽車如何在3分鐘之內完成電動汽車的換電流程。蔚來汽車的換電站已經不是新鮮事,展臺上展示的已經是他們的第四代。

這在觀衆的眼中仍如“科幻片”一般新鮮,小通了解到,有些用戶見識了蔚來的換電和智能化之後,選擇了換掉手上的油車。

何小鵬擔心還有很多人不知道“九冠王”小鵬X9的好,當場舉行了小鵬X9的第二場發佈會,不過這是公衆日開放之前的事情了。小鵬汽車展臺的熱度同樣很高,大量觀衆前來圍觀最新的小鵬X9、小鵬G9等多款市面量產車型。停放在展臺中央的飛行汽車自然是焦點,科幻的造型和前衛的出行理念就像是從科幻電影中走出來的交通工具。

小通還發現,極石也不遺餘力地投放和宣傳,希望這家有想法的品牌能夠被更多戶外愛好者發現吧。

國產傳統品牌和解決方案供應商也很努力,吉利銀河帶來了續航超過2000km的旗艦概念車銀河星艦,廣汽傳祺、旗下子品牌AION也用各自的重磅產品撐起場面,比亞迪各個子品牌百花齊放,並着重宣傳在智能化領域的積累。

甚至還有網友發現,一些外國友人會仔細觀察國產車的底盤構造和內飾的各種細節,大概是前來考察的。並且,小通還發現某些展臺的部分車型受到了“皮尺部”人員的重點關照。背後的動機我們不得而知,但這樣的畫面不免讓人想到國產車早期的發展也是如此。

這也證明了一點,無論是工業還是技術水平,中國汽車已經有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得到了行業的認可。優秀的技術和理念也被傳統時代的巨頭相中,紛紛開始反向合作,以國產技術爲基礎,發力自己的新能源產品。

流量過後,汽車仍然是“王”

這場北京車展十分特殊,雷軍、周鴻禕兩位“頂流明星”搶盡眼球,來看熱鬧的人比來看車的還多。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現場有278款新車亮相,全球首發的車型就有117款,新能源成爲了妥妥的主流。

但流量不過是車企營銷和打響技術牌的手段,最終的目的是轉化銷量。汽車和汽車技術,纔是車展永恆不變的話題。

除了大量新車刷臉,還有比亞迪雲輦-Z、極氪浩瀚-M架構、寧德時代神行電池PLUS、華爲乾崑ADS3.0高階智能駕駛、小鵬AI天璣系統等。

這些技術在各自領域極具代表性,比如極氪的浩瀚-M架構,則是行業中相對少見的,以空間爲導向的純電架構,新架構首款車型極氪MIX則以不到4700mm的車長,做到了3000mm以上的軸距,座艙的一大特色便是前後對坐,前排座椅可旋轉,中島可移動,空間定義性極強。

新能源時代,車企仍然不放棄追求底盤技術,得益於供應體系升級和技術進步,功能更豐富、可定義性更強、集成度更高。而且20萬元左右的新能源車型,已經具備了後輪主動轉向等能力。

在“全民智駕”的背景之下,越來越多車企加入智能駕駛的賽道,供應商則不斷嘗試把智駕方案價格打下來,爭取在10萬元以內的車型(包含燃油車)大規模鋪開。

傳統品牌的確帶來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產品,比如豐田的bZ3X和bZ3C,還有全新第九代凱美瑞。但歸根結底,新車不少的核心技術在於國產,內燃機時代的車企,還是太保守了些,缺少客流也是意料之中。

北京車展看似被潑天的流量所覆蓋,實際上各個車企背後的技術內卷才符合行業調性。從歷史來看,造車新勢力的確還沒有積累到足夠多的品牌底蘊,但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的確由新勢力領銜,也更積極地帶來體驗上的升級,可以說完全不弱於比亞迪、吉利等實力強勁的車企。

新勢力需要車展這樣的“廣告位”

隨着新能源車滲透率進一步提高,汽車市場的“殺氣”無疑更加濃烈。造車新勢力的入局,稀釋了傳統品牌的影響力,後者不得不快馬加鞭補上產品力的短板,被新勢力牽着鼻子走。

從這次北京車展也能看出,除了比亞迪、吉利等本身實力雄厚,且實現了電動化轉型的傳統品牌,合資品牌的關注度基本上被新勢力奪走。產品力和前沿科技面前,再硬的品牌也不得不說一句“後生可畏”。

至於今年仍然缺席車展的特斯拉,大家已經不太在意,車展的車企可能已經不把這位曾經的標杆放在眼裡了。因爲,無論是智能座艙還是智能駕駛,又或者是用料和設計,國產新能源汽車已經可以挺直腰桿。

競爭纔是汽車行業的本質,國產彎道超車並非一夜成就,畢竟比亞迪20年前就開始佈局新能源技術。新能源汽車的下半場則是智能化,是造車新勢力和供應商的拿手好戲,相信還會因此獲得更多與傳統品牌合作的機會。

有人認爲在潑天流量之下,車展已經失去了本身的意義。實則不然,中國新能源想要在20年內獲得和大衆、豐田等車企一樣的成就,流量顯然不是殺手鐗,技術纔是汽車行業發展的前提,而車展恰恰是造車新勢力們增加公衆知名度,對外輸出新能源技術的好時機。

無論是輿論上還是人氣上,新勢力已經在車展當中取得了優勢。但秀肌肉不能當飯吃,一個品牌無法一直站在舞臺中央。如何利用好這波人氣,轉化爲後續的銷量,纔是車企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