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發現動脈炎病毒的感染機制

新華社北京11月4日電 動脈炎病毒在許多哺乳動物中廣泛傳播,如非人類靈長類動物、豬和馬,但其感染機制此前並不明確。美國研究人員近期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報告說,他們發現了動脈炎病毒的感染機制,有助於開發相應的療法。

動脈炎病毒擁有能長期感染宿主的能力,且當其找到新的宿主時毒性會增強,這有利於病毒進化和增加傳播機會。動脈炎病毒迄今尚未在人類身上發現,但未來不排除這種可能性。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使用全基因組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在哺乳動物身上尋找動脈炎病毒用作受體進入宿主細胞並進行自我複製的蛋白質。研究人員最終篩選出FCGRT和B2M這兩個基因,其蛋白產物聚集在一起形成FcRn受體,並在細胞表面表達。FcRn受體可存在於免疫細胞和分佈在血管壁上的細胞中——這兩種細胞都是動脈炎病毒攻擊的目標。

實驗顯示,從宿主細胞中敲除FcRn受體中的FCGRT基因可阻斷動脈炎病毒感染,以及用針對FcRn的單克隆抗體預處理細胞,也可以保護細胞免受感染。研究人員還發現,表面蛋白CD163與FcRn受體協同作用,促進動脈炎病毒感染宿主細胞。此外,還有一些哺乳動物由於它們物種獨有的FcRn受體分子序列,不太容易感染動脈炎病毒。

研究人員表示,闡明動脈炎病毒感染機制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有助於開發相應療法,也幫助瞭解未來人類的感染風險以及對應策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