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衰竭死亡率高於癌症 醫曝發病3大警訊:一週胖2公斤也要小心
心臟衰竭5年死亡率高於很多癌症,臺灣約有36萬名心臟衰竭病患,但不少患者不知道自己有這個毛病。示意圖/shutterstock)
心臟衰竭5年死亡率高於很多癌症,臺灣約有36萬名心臟衰竭病患,但不少患者不知道自己有這個毛病。醫師提醒,當身體出現「累、喘、腫」的症狀,就要提防是否心臟衰竭,病友則應遵守「四不、二要」的自我照顧原則。
衛福部統計顯示,心臟疾病爲臺灣2019年10大死因第2位,近2萬人死於心臟疾病,近一年來,包括35歲男星高以翔、知名老牌法國餐廳法樂琪69歲名廚張振民、「打狗亂哥團」50歲團長嚴詠能,都因心臟疾病驟逝。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秘書長、成功大學心臟血管科主任趙庭興醫師表示,心臟疾病除了一般人耳熟能詳的心肌梗塞,心臟衰竭也不容忽視,因爲心臟衰竭5年死亡率高達50%,比多種癌症都高,以65歲以上盛行率10%推估,臺灣老年人口中有高達36萬名心臟衰竭患者,但許多人並不知道自己有這個毛病。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心衰委員會主委、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俊傑表示,心臟衰竭難察覺,很多病患就醫時狀態已不佳,導致後續需要住院治療,甚至1年死亡率高達22%。提早發現心臟衰竭很重要,高風險族羣建議每年進行一次心臟相關檢查,避免錯過治療心臟衰竭的重要時間。
心臟衰竭的高風險族羣包含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以及已經有心血管相關疾病病史的患者,像是缺血性心臟病、心肌梗塞、瓣膜性心臟病、心律不整、心肌病變、先天性心臟病等病友,更要小心注意,若出現累喘腫的症狀,必須提高警覺,適時就醫,否則病情嚴重,需換心才能挽救性命。
●「累、喘、腫」 心臟衰竭3大警訊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說,多達9成的病患者沒有早期警覺到自己有心臟衰竭問題,直到病情嚴重送醫才確診心臟衰竭,錯失黃金治療時間,他提醒,「累、喘、腫」是心臟衰竭3大症狀,而且是循序漸進發生,當身體陸續出現這3種情況,建議儘速就醫。
「累」是心臟衰竭初期的症狀,由於心臟開始無法正常有力的將血液打出去,腦部容易缺氧讓人感到疲累,甚至常常頭暈、覺得虛弱;「喘」是由於心輸出量(每分鐘心室輸出的血量)不足,正常人的心輸出量約5公升,心臟無力時,只能打4公升的血液出去,另外1公升迴流積在肺臟裡,造成病患呼吸困難,稍微活動就喘,晚上睡覺躺平就喘,或是睡一半喘醒,需要坐起來休息一下才能繼續睡,也需要多墊幾顆枕頭才比較好入睡;「腫」是指水腫,如果身體法處理積在肺臟的血液,本來是隻有肺積水,慢慢的腹部也積水,更嚴重時積水從器官擴及下肢,造成水腫。
「累、喘、腫顯示心臟衰竭的程度,病人如果腳已經腫脹才就醫,往往已經是中、重度的心臟衰竭,」黃瑞仁看診時追問病人,病人通常表示最近2個月常常無緣無故很累,而且以前走路不會這麼喘,現在很喘。
●病友應嚴守「四不、二要」
黃瑞仁表示,大部分的心臟衰竭無法完全痊癒,但如果病患能夠和醫療照護團隊配合,認真服藥並改變自己的生活飲食,不僅心臟功能有機會進步、症狀可以大幅改善,也能大大提升存活率。病患平日應嚴格控制鹽份與水份的攝取,避免水腫,尤其要特別注意,短時間上升的體重多半是積水,當體重一週增加超過2公斤,建議儘速就醫。但病友也不必太緊張,生活起居上遵守「四不」與「二要」,即可做好日常保健工作。
「四不」爲:
1. 不要吃太鹹:鹽份會造成體內累積水份,成爲心臟多餘的負擔,心臟衰竭病友應避開高鹽和醃製的食品如滷味、罐頭、泡麪、泡菜、醬菜、蜜餞等,以每日鹽份攝取量降到5公克以下爲目標。
2. 不要喝太多水:許多病友因爲攝取過多水份導致心臟衰竭急速惡化而住院,嚴格控制水份能大幅減少心臟衰竭惡化的風險,每天水份總攝取應控制在1,000~2,000cc以內,並避免湯湯水水的食物比如湯品、稀飯等。
3. 不要抽菸、喝酒:菸酒都會增加心臟的負擔,以及增加心血管疾病和心臟衰竭症狀惡化的風險。
4. 不要隨意使用消炎止痛藥:「非類固醇類抗發炎止痛藥」容易造成腎功能變差而導致水腫及心臟衰竭惡化,需特別注意。除了不要在藥房隨意購買成藥,找其他醫生看病時記得告知自己有心臟衰竭病史。
「二要」爲:
規則記錄身體狀況有助醫師快速瞭解及掌握病患身體變化,提出最好的醫療建議。(康健雜誌提供)
1. 要規則記錄每日的身體狀況:規則記錄身體狀況有助醫師快速瞭解及掌握病患身體變化,提出最好的醫療建議。須記錄的項目有每天早晚各測量一次血壓及脈搏、在固定時間量體重,以及每天水份的總攝取量,自備水壺記錄飲水量更便利,也提醒自己水份攝取不超量。
2. 要及時就醫:當身體出現以下徵兆時,表示心臟衰竭惡化,應儘速就醫急診。
-喘的狀況即使休息也無法改善
-持續胸悶或胸痛
-感到暈眩、意識愈來愈不清楚,或是感覺隨時可能昏過去
黃瑞仁說,漸進式的有氧運動可以增加活動耐受能力,同時改善心肺功能,對心臟衰竭病友相當有幫助。適合的運動包括散步走路、騎腳踏車、瑜伽及肢體伸展操。但要注意,運動以不累不喘爲原則,如有喘的感覺,應配合做深呼吸,也要避免推、拉、舉、擡重物等閉氣用力的動作,以免造成心臟過度負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