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倬語:防沙治沙共護黃河安瀾

黃河流域內蒙古段生態脆弱,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等問題較爲突出,防沙治沙任務艱鉅。深刻把握黃河流域內蒙古段生態環境演變的規律,不斷創新防沙治沙技術,探索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穩定性運行機制十分必要。

多用光,少用水。面對水資源短缺和供水矛盾突出的挑戰,黃河流域內蒙古段沿線城市必須堅持以水定綠、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通過制定和實施嚴格的水資源管理政策、創新水資源調配機制、優化沿線地區用水結構、推廣節水灌溉等高效用水技術有效控制水資源消耗。同時,引入水文模型和遙感技術等工具,實時監控水質和水量,科學預測水資源需求變化,爲水資源合理分配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更好滿足生活、生產及生態用水需求。

因地制宜選擇生態修復物種,不斷優化植被恢復模式。通過種植樟子鬆、沙柳等能適應乾旱氣候和貧瘠土地的植物,黃河流域內蒙古段構建起多層次的防風固沙林網和林帶,築牢堅固的生態防線。同時,通過合理配置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種植密度及類型,不僅優化了生態系統結構,也增加了生物多樣性,進一步提升生態系統的自我維持與恢復能力。

強化生態科技推廣應用,持續創新防沙治沙技術。通過引入和推廣生態水工技術、生物防治技術等創新技術方法,有效解決了傳統治沙和生態恢復過程中治理效率低、成本高的問題,顯著提高生態恢復項目的可持續性。同時,黃河流域內蒙古段正加快防沙治沙與新能源開發的融合發展,積極推廣庫布其模式、磴口模式等典型經驗。

下一步,要繼續秉承科學治理的原則,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加速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持續改進防沙治沙技術及管理策略,爲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注入新的動力、提供堅實支撐;強化流域內部的協調與合作,通過建立跨區域水資源管理聯盟,共享水資源數據和管理資源,有效應對水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加快發展沙漠旅遊及相關產業,推動生態保護與區域經濟深度融合,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辛倬語系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研究員)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