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透視/兩岸敵意螺旋… 亟需交流活水

當前兩岸關係風險雖屬可控,但若不能儘快止跌企穩,放任讓敵意螺旋持續堆疊,則後勢發展不容樂觀。五二○以來就影響兩岸關係三個層面觀察,不論是外在的美、中大國博弈;抑或兩岸雙邊的政治互信與民間交流;乃至兩岸各自內部政治、經濟、社會因素對於兩岸發展制約,雖尚未讓兩岸關係面臨到「明顯立即」的危險,但持續放任「惡意堆疊」的確有可能如「莫非定律」般出現大家都不樂見的最壞的狀況。

首先,就外在面向觀察,雖然美、中高層各項對話管道暢通,但仍欠缺基本互信。五二○後中共對臺的施壓,除了對內交代、對臺威懾外,更多的劍指美國。從五二○後北京外事系統與涉臺系統的官員發言層級,主要官媒「人民日報」的報導與評論,到對賴清德總統批判的力度與用語,都凸顯北京對於美國外部勢力介入臺海事務的重視;遠遠高於對於賴總統「謀獨」的重視。在臺海兩岸欠缺互信下,北京自然對美中太平洋的「大兩岸」重視,遠高過臺海的「小兩岸」。是以,面對未來不論是在美國大選兩黨競相提出「挺臺抗中」訴求,抑或如果川普當選後,都可能爲當前低迷惡化的兩岸關係投入新的變數。

其次,就兩岸互動與交流觀察,不論賴總統五二○演說內容爲何,中共都會採取文攻、武嚇、終止部分ECFA早收清單與法律懲獨措施(只是依據演說內容有低度、中度、高度不同選項)。在蔡總統八年完全執政下都無法建立政治互信與重啓談判,寄望「雙少數」的賴總統一篇五二○演說與未來四年能與北京建立互信重啓協商,不啻爲天方夜譚。五二○後兩岸無法建立互信雖屬預期內,但兩岸的人員互動與交流,仍然停留在「口頭喊話」與「責任在對方」則讓人失望。

從對岸在海峽論壇後公佈的懲治臺獨廿二條,到我方發佈陸港澳橙色旅遊警示,都背離了習近平的「樂見大陸民衆多去祖國寶島看一看」,與賴總統五二○演說的「兩岸可從重啓雙邊對等的觀光旅遊」。過去四年在兩岸欠缺政治互信與新冠疫情肆虐下,造成兩岸人員無法正常雙向往返,人民敵意螺旋加深。如今疫情已過,雙方卻仍高度「政治掛帥」,只會「一味地指責對方,從不反求諸己」,更不願就「操之在己」部分採取善意堆疊作爲,這種口水多於汗水的作爲,亦讓人感到扼腕。

最後,就兩岸各自內部制約因素觀察,在臺灣內部自五二○後朝野更加對立,不論是在中央的行政與立法互動,到地方各式各樣罷免案的推動與醞釀,臺灣內部朝野的爭權惡鬥更甚於兩岸。一個藍綠惡鬥的臺灣,已對兩岸的和平穩定,乃至兩岸民間各項互動交流投下更多的變數。同樣的,在大陸內部官方講的要「融合發展」與「和平統一」,但民間卻充斥「以武反獨」與「武力統一」訴求。面對兩岸的政治分歧,加強人員雙向交流可說是兩岸和平發展的活水。

面對美國大選前後美中的大國博弈新挑戰,面對兩岸善意無法堆疊敵意不斷加深,面對臺灣內部朝野對立加劇與兩岸人民誤解加深。雙方理應避免誤判、防範意外、做好危機管控外,要避免兩岸人民敵意螺旋不斷升高,要避免兩岸和平格局從量變到質變唯一的法門,就務實推動兩岸人員正常雙向的交流。

(作者爲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