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走了,中產們還需要心靈導師嗎?
#星雲大師圓寂# #出世與入世# #中產心靈導師#
今晨,據臺媒報道:佛光山開山宗長、國際佛光會創辦人星雲大師於2月5日下午圓寂,享年97歲。
從此,世間再無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一生致力於弘揚佛法,推動兩岸文化交流,雖爲高僧,卻並不高高在上,修行之餘傾力於著書辦刊,一生著述頗豐,經典語錄更是不勝枚舉,撫慰過世間不知多少焦躁的靈魂。
星雲大師是傳奇人物,也曾經是中產們的心靈導師。
1
那是中國經濟狂飆突進的時期,企業家們的黃金時代。
那時馬雲風頭正勁,在紐約、香港到處演講,所到之處座無虛席,是無數創業者的勵志偶像。然而在拼命奮鬥享受成功果實之餘,中產們竟也不能自拔地迷上了星雲大師。
“一邊是馬雲,一邊是星雲”,在永無休止的財富慾望與小富即安,見好就收的矛盾觀念裡撕扯,既渴望快速成功,又希望領悟星雲大師的心平氣和。《新週刊》曾經做過專題探討中產階級的這種撕裂狀態。
有那麼幾年,中產們厭倦了大城市裡的快節奏與高強度生活,流行去鄉下種菜,租個小院過起農夫式的隱士生活。然而往往堅持不了多久,最終淪爲“體驗式表演”。
此外,到莫干山建民宿,也曾經是小衆文青們的時髦選擇。然而當企業家們集體跟進後,最終演變爲產業集羣,最後還是落實到生意。
中產們就是如此,有出世之心,卻抵不過入世的執念。
與其說他們熱愛星雲大師,不如說他們在迷茫困頓時,星雲大師的“心靈雞湯”恰好解了他們的渴。
那些年,人們追捧過的又何止一位星雲大師呢?
可能中國人骨子裡普遍缺乏信仰,或者說中國人的終極信仰是成功學。
人們燒香拜佛,不是對佛有虔誠之心,而是求取功名,求佛保佑升官發財,退而求其次,也是求子求姻緣,求平安。
然而,紅塵萬丈,人心慾壑難填。心想事成只是偶然,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纔是常態。
當人們在奮鬥的路上跌得頭破血流也難成功,心靈雞湯就大行其道。
這也不難解釋爲何機場書店裡永遠只賣兩種書:成功學與心靈雞湯。
除了古早成功學大師陳安之,劉一秒和翟鴻燊曾經炙手可熱。前者擅長搬運拆解各種宗教智慧和運營哲學,以打雞血爲特色,受衆多是沒讀過幾年書的小老闆們。
後者則打着國學的旗號,兜售一些雲裡霧裡跟國學沾點邊的皮毛,滿足企業家們功成名就後希望用文化裝點門面,渴望精神昇華的心理。
那些年,這兩位“大師”賺得盆滿鉢滿,不知養活了多少培訓機構。
曾經“有幸”聽過劉一秒的課,安排在某大學的報告廳,排場相當大,入口處要上交包和手機,不準帶紙和筆。
“劉大師”在全場掌聲雷動中款款走上臺。所謂的“演講”無比簡陋,連像樣的PPT都沒準備,劉大師說一句,助理就在公屏上打出一句,但那些小老闆們像是聽聖經一般,記得非常認真。
那次演講好像名爲“宇宙智慧”,但整場聽下來並無明確的主題,東拉西扯,漫無邊際,不過講的確實是一些比較新潮的概念和前沿觀點,只能說:秒哥確實是新鮮資訊的集大成者,氣場夠足。
不然,一張入場券如何能兜售上千兩銀子?
2
俱往矣,那些所謂的大師們早已消失於茫茫江湖。
當經濟下行,各行各業錢都不那麼好賺時,企業家們終於不再追捧各種真僞大師們,轉而尋求心靈的自我救贖。
各種野生“仁波切”和斷舍離大行其道就是明證。
其實,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始終存在,也並非無解。
儒道釋雖涇渭分明,卻也有共通之處。
儒家倡導“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其實就是對出世與入世的最好闡釋。
佛家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世間的真理,往往是簡單而樸素的,沒有那麼高深,也並不故弄玄虛。
正如星雲大師對金錢與快樂的闡述:
口袋裡沒錢,心裡沒錢,輕鬆一輩子;口袋裡沒錢,心裡有錢,痛苦一輩子;口袋裡有錢,心裡沒錢,快樂一輩子。
星雲大師認爲:
人生當中,真正的財富是信仰、滿足、歡喜、慚愧、結緣、平安、健康、智慧,只有這些,才能讓心靈感到踏實與充足。
人們痛苦的根源,並非無法領悟智慧,而是知易行難。星雲大師之所以爲人敬仰,正是做到了“知行合一”。
在他早年立下的遺囑《真誠的告白》中,他表示:不留舍離子,免去各種繁文縟節,若是對他心有懷念,可唱誦“人間音緣”佛曲。
對於一生中遭受各種時代風雲與槍林彈雨的考驗,亦不覺苦難,而是以貧窮爲職志,以弘揚佛法爲職志,享受奮鬥與創造的過程,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由此感到人生非常幸福。
晚年,他疾病纏身,對於被徒衆們推上神壇,有不得已,亦保持內心清醒。正如他在告白中所言:
人家都以爲我聚衆有方,實際上我的內心非常孤寂。
他認爲弟子信徒皆是道友,在佛教裡各有所歸,安身立命就好。
他深信:衆生皆有佛性,無論男女貧富都在平等之中。
認真看完星雲大師的真誠告白,方能理解他那些金句爲何流傳甚廣。
與其把那些語錄視爲“心靈雞湯”,不如說那是大師對於世俗中人的慈悲。
佛法本高深,塵世之人多心浮氣躁,若非佛門弟子,又有幾人能靜心研讀?
星雲大師把佛家智慧與人生哲理融爲一爐,平易近人又淺顯易懂,傳播久遠,實在是功德無量。
中產也好,草根也罷,大疫三年之後,人們需要的其實並非“心靈導師”,而是像星雲大師那樣,既有奮鬥拼搏的準備,又有看淡物質名利,不問東西的淡泊。
人生在世,多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踐行“仁、智、勇”,想必結果也不會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