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常見病多病共防技術指南》發佈,近視、心理健康等問題要求動態監測

近日,針對學生羣體普遍存在的近視、超重肥胖、脊柱彎曲異常、心理健康問題等,國家疾控局發佈了《學生常見病多病共防技術指南》,首次明確學生常見病“多病共防”的概念,並提出監測和干預措施。

指南提出,當多種疾病或健康問題存在共同的風險因素時,應採取綜合干預措施。例如,長時間的靜態行爲、不良的睡眠習慣、營養不均衡以及缺乏親子交流等都可能是導致學生近視、超重肥胖、脊柱彎曲異常和心理健康問題的共同風險因素。因此,通過推廣健康生活方式、改善學校環境、加強健康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預防這些疾病的發生。

指南提出,要構建三級防控體系,一級干預主要側重於推廣簡單易行、效果可靠的干預技術,如保障每天體育鍛煉1小時、校內和校外日間戶外活動各1小時等“6個1”健康生活方式,同時改善學校環境和加強健康教育;二級干預注重早期發現高危羣體,進行分級管理,並針對重點人羣開展干預;三級干預針對已出現多病共患的學生,指導學生到專業機構確診和治療,並加強重點人羣的干預力度。

指南鼓勵探索建立政府、專業機構、學校、家庭和社區共同參與的“五位一體”協作模式,共同加強學生多病共防健康教育,普及科學的多病共防知識。

學生常見病多病共防技術指南

學生羣體近視、超重肥胖、脊柱彎曲異常、心理健康問題等多種疾病或健康問題,具有普遍的公共衛生影響因素,通過行爲與環境干預可實現學生常見病多病共防。爲加強學生近視、超重肥胖、脊柱彎曲異常等常見病防治,提高學生常見病監測與干預效率,實現學生常見病多病共防,保護學生身心健康,特制定本指南。

一、基本概念

(一)多病。

同一個體同時患有2種及以上疾病或健康問題,各種疾病或健康問題之間可以互不相關,也可以相互影響。

(二)學生常見病及健康問題。

在學生羣體中經常發生、患病較高的疾病或健康問題,對個體健康與社會適應產生較大的影響。包括:近視、超重肥胖、脊柱彎曲異常、傳染病、齲齒、心理健康問題等。

(三)多病共防。

多病中病因相同或具有共同的風險因素時,可採取多病共防策略。如日間戶外活動和體育鍛煉缺乏、靜態行爲、睡眠節律紊亂、社會時差大、夜間接觸光源刺激時間過長、營養失衡、親子交流缺乏等往往是學生羣體近視、超重肥胖、脊柱彎曲異常和心理健康問題的共同風險因素,通過增加體育鍛煉和戶外活動、充足睡眠和早睡早起、規律生活、均衡營養、加強親子交流等,可同時預防多種疾病或健康問題,達到多病共防的目標。

二、多病影響因素監測

(一)識別多病影響因素。

依託全國學生常見病和健康影響因素監測與干預工作平臺,開展學生健康影響因素監測。加強多病相同或相近的影響因素監測和變化趨勢分析,全面瞭解學生羣體多病共患的行爲和環境因素。

1.重點監測行爲因素。如戶外活動、久坐和視屏時間、睡眠節律、生活規律性及含糖飲料攝入等情況。

2.關注不良環境因素。如學校環境衛生情況、體育和環境衛生設施的配備情況、各項規章制度的落實情況、家庭環境因素和家庭養育情況等。

(二)動態監測常見病多病。

落實學生視力篩查和常見病監測工作,早期篩查近視、超重肥胖、脊柱彎曲異常等重點疾病,同時可以關注傳染病和心理健康問題,評估多病共患情況,動態觀察多病發展變化,早期發現多病傾向或趨勢,建立早發現、早預警、早干預機制。

三、普遍的公共衛生綜合干預措施

(一)一級干預。

1.推廣適宜干預技術。疾控部門可以組織專業機構推廣簡單易行、效果可靠的干預適宜技術,倡導“6個1”健康生活方式。

(1)保障每天體育鍛煉1小時、校內和校外日間戶外活動各1小時。

(2)久坐1小時需要起身活動10分鐘。

(3)以娛樂爲目的的視屏時間每天小於1小時。

(4)三餐就餐時間相對固定,相差不超過1小時(比如每日早餐就餐時間均在7時左右,最早不早於6時,最遲不遲於8時,午餐晚餐以此類推)。

(5)早睡早起,每天減少夜間接觸光源刺激1小時。

(6)每天親子交流1小時和互動1刻鐘(15分鐘)。

2.改善學校健康環境。疾控部門可以組織專業機構配合教育部門指導學校改善教學生活衛生環境,加強學校健康教育。

(1)指導學校完善體育設施建設,引導學生保證在校充足的身體活動時間。

(2)指導學校配備符合標準的可調節課桌椅並根據學生身高變化及時調配課桌椅。

(3)加強學校飲水、食堂、廁所、宿舍等環境衛生監測和監督,落實教室、宿舍、圖書館(閱覽室)等採光和照明標準要求。

(4)指導學校合理配餐、健康烹飪,加強食育。

(5)指導學校培訓專(兼)職健康教育教師,指導健康教師將多病共防納入學校健康教育課程。

(6)指導學校製作適宜的多病共防健康教育材料。

3.促進學生健康行爲養成。疾控部門可以組織專業機構配合學校、社區、家庭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針對不同學段學生常見的健康問題,提供適用的健康管理和疾病防控的知識和技能。重點從以下5個方面做好健康教育,幫助學生養成健康行爲習慣。

(1)身體活動。保證戶外活動時間、積極參與學校體育課、課間操,豐富課外體育活動內容。

(2)營養膳食。控制油鹽糖,保證蔬菜水果、畜禽肉等蛋白質和鈣的攝入。

(3)健康睡眠。滿足各學段睡眠時間,保證睡眠質量,學習日和週末睡眠作息相對穩定。

(4)行爲方式。養成良好衛生習慣,不嘗試吸菸飲酒,避免其他成癮行爲。

(5)視屏時間。控制觀看電子屏幕的時間,睡前不玩手機及其他電子產品。

(二)二級干預。

1.早期發現高危羣體。疾控機構積極探索聯合學校和醫療機構構建科學的風險評估體系,利用學生常見病和健康影響因素監測數據,及時發現遠視儲備量不足、體重持續增加、情緒變化大的學生,加強監測隨訪,實施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防止單一健康問題向多病共患進一步發展。

2.進行分級管理。依據學生常見病和健康影響因素監測結果,建立多病共防重點防控檔案,進行多病分級,針對不同風險等級的羣體,細緻制定並差異化實施防控方案。

3.針對重點人羣開展干預。對於存在高危行爲(比如戶外活動和體育鍛煉缺乏、視屏時間過長、膳食不合理、含糖飲料攝入過多和睡眠不足等)或處於不良環境(比如課桌椅高度與身高不匹配或者學習場所的採光照明過暗或過亮)的學生,疾控機構可與家庭、學校和社區聯動,幫助學生改變高危行爲,改善不良環境。

(三)三級干預。

1.及時明確多病共患情況。對篩查中發現的多病共患學生,疾控機構可以配合學校,指導家長及時帶學生到專業機構確診和治療,建議學生遵照醫囑治療,並定期隨訪。

2.加強重點人羣的干預力度。有條件的疾控機構可以跟進重點人羣的篩查和轉診檔案,結合檔案資料、轉診診斷以及隨訪信息,加強重點人羣的干預力度。建議疾控機構及時更新學生健康監測數據、診療進展與康復情況等信息,確保防控工作的科學性與高效性。

四、探索建立多病共防多方協作模式

探索建立政府—專業機構—學校—家庭—社區“五位一體”的多病共防協作模式。動員各方力量,加強學生多病共防健康教育,普及科學的多病共防知識。

(一)加強政府—專業機構—學校聯動。

疾控部門統籌指導,組織疾控機構、學校等共同做好學生常見病和健康影響因素監測,落實各項干預措施。

(二)推進專業機構—學校—家庭協同。

鼓勵疾控機構組織製作健康教育科普材料,組織專家團隊進校園,培訓健康教育師資,實現學校多病共防全覆蓋。可以開發和利用移動健康平臺,擴大健康教育覆蓋面,提高效能。

(三)強化學校—家庭—社區協作。

全面倡導學校、家庭、社區建設健康友好環境。通過學校和家庭倡導社區完善公共健身設施,加強健康教育宣傳,優化公共空間設計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