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觀點-技術地緣政治下的 全球佈局與人才培育
圖/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半導體龍頭臺積電繼2020年宣佈在美國亞利桑納州重金投資,三年間又加碼在日本和德國相繼設廠,並在臺灣首次公開招募政經博士背景人才,看似企業版圖擴張,不料董事長劉德音卻在近日突然宣佈將於2024年股東大會後退休。內部原因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討論,其實這些舉措映現的不單是半導體產業的內在變遷,也顯示了半導體業面臨的政治經濟挑戰和企業的全球競爭威脅。
首先,臺積電積極在美國、日本和德國等地設廠,是技術佈局,建構區域化全球運營的戰略措施,也是因應新地緣政治的資源重新配置策略,降低對單一國家供應鏈的依賴,避免單一地區政治和經濟波動對企業營運的衝擊,確實可以提高企業的整體韌性。
半導體業已成
國際政治的角力場
然而,劉德音在投資案刻正進行間突然宣佈退休,不僅引起外界震撼,也引來紛紛揣測是否與在美建廠遭遇當地專業人才不足、美方相應補助款尚無着落等困難,導致進度不如預期有關。隱隱警示了企業在地緣政治變動中所面臨的風險,以及這些風險可能對企業高層人事和戰略決策產生的深遠影響。
因此,企業不僅需要應對技術競爭,還需要更深入理解當地和因應地緣政治變化。半導體產業已經不再只是技術的競賽,更是國際政治的角力場。科技覆蓋各產業,做爲科技核心的半導體制造涉及全球供應鏈、國際貿易法規與政策,甚至關係國防軍事等複雜議題,需要更專業的政治經濟學分析來應對瞬息萬變的全球環境。
臺積電開始重點聘用政經博士分析人才,正是意識到半導體產業必須面迎嶄新的政治經濟挑戰,必須仰賴政經分析人才協助識別和監控全球技術地緣政治風險,制定相應的地緣戰略。
劉德音提請退休,獲國際肯定的100強領導者因投資案折損。在企業外交的談判與溝通戰略上,臺積電或許可以藉此事件凸顯美國晶片法案對赴美投資的各國半導體廠商不合理的營運規定與要求,並重新審視地緣政治風險,調整談判策略。
跨國企業面對新興技術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時,領導層需要仔細評估其全球運營和管理可能受到的影響,隨時隨地調整策略,纔能有效因應不斷變動的技術地緣政治環境。這一波美中科技爭霸戰中,美、日、歐盟等國紛紛祭出優惠措施吸引各方半導體廠商進駐。臺積電在擁有世界領先的製程技術優勢外,也可以考量聯合輝達(NVIDIA)、艾司摩爾(ASML)等半導體領導廠商,善用企業外交與談判策略,爭取較佳的投資條件。
培養具國際政經視野人才
成當務之急
除了技術創新上的競爭,企業謀劃長遠發展,不可忽略全球政經局勢的變化,企業領導層更需要具備政治經濟學的理解和應用,才能迅速拆招,應對不確定性的挑戰。因此,擁有國際政經視野的領導精英培養,是爲當務之急。
2023年8月政府將政治經濟納入「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的重點領域範疇,鼓勵國立大學設立創新學院,培育擁有全球政經視野的領導人才。2023年年底,臺大校務會議率先通過成立「國際政經學院」提案,將以倫敦政經學院和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爲參考,融入臺灣的政經環境和產業特點,初步規劃有「政治經濟」、「領導與管理」、「財金」等三個學程。若可能再擴增開設「半導體政治經濟學」、「國際經貿談判」、「ESG與全球治理」等模組課程,深入探討臺灣半導體在地緣政治下的國際佈局、國際經貿合作談判與國際經營策略,必定更有助於培育具備全球視野的政經人才,在臺灣未來的經濟發展中成爲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