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的遺憾:未曾與愛因斯坦留下合影
並不是每一個人的人生都能完美無缺,但無論是悲歡還是離合,卻是有缺憾纔有味道。
強者從不缺少追隨者。作爲二十世紀傑出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身邊的追隨者很多,即使在他去世半個多世紀以後的當今,依舊絡繹不絕。其中二十世紀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97歲高齡的楊振寧先生也是龐大追隨者中的一員。
楊振寧先生與愛因斯坦並非素不相識,相反,作爲在二十世紀中葉便嶄露頭角的楊振寧,非常有幸與愛因斯坦有過幾次交集。其中讓楊振寧先生印象深刻的便是與愛因斯坦的長達一個小時的談話。但即使與愛因斯坦有過深度的交談,楊振寧先生依舊滿懷遺憾,原因竟是懊悔自己沒有一張與愛因斯坦的合影。
天才的成長
1922年10月楊振寧出生於安徽合肥三河鎮。良好的家庭教育讓他比其他孩子更早理解學習知識的重要性,思想先進的母親在他四歲時便使他掌握了三千漢字。楊振寧非常聰明,可以稱得上一位天才物理學家。曾經楊振寧與莫言一起參加北大演講時,主持人分別詢問作爲物理界與文學屆的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什麼是天才時,莫言說道,在他眼中楊振寧就是當之無愧的天才。
他說自己所創作的是文學,文學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喜歡的,不同的人對文學都有各自的看法。但楊振寧與他不一樣,物理科學的研究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因此,一旦取得成就便是不可磨滅的。
雖然,莫言在說這話時,不乏有一定的謙虛成分,但楊振寧先生在物理界所做的卓越成就與自身過硬的實力是不可否認的。
楊振寧是因爲和李政道合作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恆”而獲得了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現在的楊振寧已經97歲高齡,但卻並不妨礙他繼續深造。他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後,也做出了許多具有理論性的物理學知識。
其實,楊振寧先生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自己也並非完全是靠着天才的頭腦獲得成功的。在就學時間,他對數學的興趣不大,直到後來,他遇到了一個叫劉薰宇的一個數學家,他的教育方式很有趣,能把晦澀難懂的數學題講得通俗易懂。在他的指引下,楊振寧先生打開了數學世界的大門,爲他以後在物理學領域上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缺失的合影
天才總是惺惺相惜,互相吸引。在半個多世紀以前,楊振寧先生還是一個年輕的博士後,爲了離天才更進一步,也同所有追隨者一樣,參加了許多愛因斯坦的講座。更榮幸的是,還與愛因斯坦的家人有過多次接觸。
在剛進入20世紀50年代時,楊振寧與李政道這兩位年輕人就已經在物理學界上小有名氣,獲得了不少稱讚。他們所做的一篇關於統計力學的文章引起了愛因斯坦的興趣,並對兩人發出了誠摯的邀請,三人同坐一堂聊了一個多小時。
楊振寧先生曾回憶說,那一次的談話讓他記憶猶新。當時的他很緊張,因爲愛因斯坦是他非常崇拜的前輩之一。在後面的談話中楊振寧無不遺憾地笑着說道,其實那一次對話對他並沒有多少收穫。晚年的愛因斯坦,語言上已經出現了一些障礙。在與楊振寧兩人談話時,夾雜着些許的德語,楊振寧聽不懂德語,這次談話也因此並沒有爲他帶來實質性的知識。雖有遺憾卻不強烈,因爲當時他們談話的內容並不是楊振寧專研的物理方面的領域。
讓楊振寧真正表示遺憾的是另一件事,在1954年,楊振寧與自己的兒子同行,機緣巧合下碰到了同樣外出的愛因斯坦。並且,自己的兒子非常榮幸地擁有了一張與愛因斯坦的同框照片,這張照片一直被楊振寧珍藏着。不過也因此讓他感覺到了一絲遺憾,自己即使與愛因斯坦有過多交流,但卻沒有留下與愛因斯坦的一張合影。
未敢忘憂國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權利爲自己的人生作出選擇。楊振寧先生在五十年代功成名就之後並沒有立即回到中國,而是選擇留在美國繼續深造。他的這一行爲受到了許多愛國人士的質疑,也使他的聲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雖然楊振寧在當時所作出的選擇許多人不能理解,但在多年後他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並沒有忘記祖國。他也擁有一份愛國熱枕,學成歸來奉獻自己所學的知識,推動國內物理領域的發展。天下的興亡,連匹夫都有責任,更何況是物理界僅存的泰斗楊振寧。
當年楊振寧先生研究的是世界頂尖的物理學,與國內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出入,即使他那時候回來也發揮不了多大的作用。而且當時的楊振寧先生已經卓有成就,若想在物理學的領域上更進一步,就不得不繼續留在美國深造。
雖說當年的楊振寧先生爲了能夠學到更多的頂尖技術,加入了美國國籍,但在他的心中滿懷的依舊是對祖國的愧疚。2004年,待時機成熟,楊振寧先生沒有絲毫猶豫恢復了中國國籍,對此,楊振寧先生感到很榮幸。他也曾坦言,在此之前,他早有回國的想法,但爲了照顧自己生病的妻子,耽誤了回國的進程。
回到祖國的楊振寧先生雖然已經年邁,但他也爲清華大學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爲了促進國內物理學的發展,他對清華大學校長說,創建一個理論物理研究室很重要。於是,這個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的研究室就在他的提議下建成了。
這所物理研究室建立以來,培養了許許多多的博士,這些人中,有人當選院士,有人入選校長,有人拿到海外名校終身教職,爲中國贏得了許多榮譽。"楊先生是我國科學工作者的一面旗幟。"這是清華大學的前校長顧秉林對楊振寧先生所做的高度評價。
顧秉林還曾透露在楊振寧先生任教期間,爲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少貢獻,不僅在培養人才方面,還在高端人才引進方面都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其中著名的計算機專家姚期智就是受楊振寧先生的邀請來清華任教。
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並不強大,國際地位不高,因此受到西方許多國家的輕視。楊振寧與李政道這兩個年輕的中國人在那時獲得諾貝爾獎,給當時的中國帶來了很高的榮譽,也給西方帶來了很大的震撼。中國人也能開發高端技術,中國人也能獲得諾貝爾獎。這樣的楊振寧先生值得每一位中國人爲之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