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過敏嚴重恐致命!6大症狀曝 醫師籲有反應先做1件事
Diclofenac(待克菲那)是常見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也是我國藥害救濟案件中前5大可疑藥品之一。(示意圖/本報資料照)
生病吃藥是自然不過的事情,但如果用藥後出現「疹、破、痛、紅、腫、燒」,可能是藥物過敏前兆,嚴重可能致命。醫師提醒,藥物過敏和副作用不同,一點點劑量也可能發生,如懷疑有藥物過敏,建議及早諮詢原就醫院所是否停藥,並儘速到皮膚科或風溼免疫科就診。
中華民國藥物過敏關懷協會理事長張啓彬分享,自己在2009年初出現藥物過敏症狀,住院數十天才撿回一命,但至今仍找不出確切的過敏成分。(王家瑜攝)
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表示,藥品對於人體是外來物,可能引發一些免疫反應,也就是藥物過敏症狀,可能發生在用藥後2到3天,也可能出現在2到3個月後,且所有人都可能發生,提醒民衆務必注意藥物過敏前兆,包括紅疹、口腔潰瘍、喉嚨痛、眼睛紅腫、嘴脣腫脹、發燒。
臺北長庚醫院皮膚部、藥物過敏中心醫師鍾文宏表示,早期症狀可能只是皮膚紅腫、嘴破或小水泡,可能誤以爲是腸病毒,很多人這輩子第一次發生藥物過敏就很嚴重,可能導致肝腎功能異常,若沒有及時治療,恐變成肝衰竭和腎衰竭,最嚴重的是黏膜潰爛,皮膚像燙傷一樣的「史蒂芬強生症」(SJS),嚴重甚至會死亡。
如曾有藥品過敏史,可請醫療人員協助將其記錄在過敏紀錄卡。(王家瑜攝)
食藥署統計1999年至2024年11月藥害救濟給付案例,常見可疑藥品類別包括抗癲癇藥(Carbamazepine、Phenytoin、Lamotrigine)、抗痛風藥(Allopurinol)、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Diclofenac、Ibuprofen、Mefenamic acid)及抗生素(Rifampin/Isoniazid/Pyrazinamide、Co-trimoxazole及Sulfasalazine)。
目前國內針對抗癲癇藥Carbamazepine及抗痛風藥Allopurinol的病人,健保分別有給付終身一次HLA-B*1502及HLA-B*5801基因篩檢。鍾文宏說,亞洲人約10%到20%帶有HLA-B*5801基因,服用降尿酸藥發生過敏的風險是其他人的100倍;抗癲癇藥物過敏則是每1000人約有4到5人,過去全臺每年約有20到30人發生,近十年來明顯下降,每年約1到2例,原因是在大醫院開藥時會有警示,病人須先接受基因檢測。
病友沈小姐曾到皮膚科做冷凍治療,回家後塗了醫師開的藥膏,卻出現紅腫、刺痛、搔癢,原以爲是冷凍治療的副作用,直到隔週回診,醫師判斷是對抗生素過敏,並提醒她未來就醫要主動告知,不建議使用這類抗生素。
中華民國藥物過敏關懷協會理事長張啓彬分享,自己家族有免疫系統問題,他在2009年出現藥物過敏症狀,「疹、破、痛、紅、腫、燒」通通都有,住院數十天雖然撿回一命,但從此無法分泌淚液,必須隨時攜帶眼藥水,而且至今仍找不出確切的過敏成分。
張啓彬提醒,如家族有藥物過敏史、免疫系統病史,或本身是過敏體質,都屬於藥物過敏高風險性;當發生疑似藥物過敏症狀,務必保留藥袋、記錄症狀,停止使用該藥物並儘速就醫。他強調,早點停藥對預後有很大的影響,曾有癌症患者誤將藥物過敏認爲是排毒效果,因此繼續用藥1周,結果就變得很嚴重。
鍾文宏也提醒,藥物過敏和副作用不一樣,主要和體質有關,即使一點點劑量也可能發生,病人若有用藥疑問,建議諮詢原就醫院所是否停藥,或到大醫院皮膚科、風溼免疫科就診,確認是否爲藥物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