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村新視界-因應後疫情時代的失衡現象
新冠病毒仍然猖獗,但人類的因應方式已取得進展,對於極端政策的需求已經降低,這些政策的「副作用」也浮出水面。通膨引起了最立即的問題:結構性通膨有多嚴重且未來的因應政策是什麼?聯準會還能再鷹派到什麼程度?未來幾個月非常重要,要衡量通膨趨勢,聯準會也要採取正確的政策以避免落後殖利率曲線。第一波通膨主要是製造嚴重中斷和行動受限所致,經濟下滑非常短暫但反彈力道強勁。通膨也遵循同樣的邏輯,但它現在可能不僅是暫時的現象,而聯準會正在讓市場對此有所準備。
儘管聯準會好整以暇地看待第一波通膨,並認爲通膨是暫時的,但第二波無疑地讓聯準會確認其鷹派基調。通膨數據不僅是指標,聯準會要看得更遠,特別是勞動市場的緊繃情勢和薪酬趨勢將牽動通膨走勢。閒置的勞動力幾乎回覆到疫情前的水平,意味着實際可用的人力應該只有3.4%左右,疫情前是3.2%;與薪酬一起看的話,過去三個月薪資增長幅度約爲4.8%,加上勞動市場的緊繃,薪資的上揚將使通膨更偏向結構性。
聯準會沒有更多的迴旋餘地,它讓市場爲其未來的行動做好準備。除了通膨,所有總經數據都顯示經濟可以消化貨幣政策正常化的影響。12月製造業和服務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分別爲58.7和62,信用債券利差收窄以及和銀行貸款條件寬鬆(大中型企業爲-18.2%)顯示流動性狀況仍然非常寬鬆。最後但同樣重要的是,聯準會需要重建其工具箱,爲未來的危機做好準備。
儘管如此,結構性通膨仍將是政府和市場的新範例。事實上,經濟體系多年來一直沒有出現太多實質通膨,央行反而必須應對通縮風險,不久前,人口趨勢證明沒有通膨是合理的。如今,由於減碳增加製造成本,原物料價格更加昂貴,讓通膨飆升合理化。通膨主要取決於經濟復甦的活力,大規模刺激措施將使西方經濟體在未來幾季強勁增長,通膨將隨之而來然後轉趨正常化。
金融市場也是如此,較高的利率將抑制一些短期性的股票投機泡沫,不過因企業盈餘強勁,不會造成市場轉爲熊市。在債券市場,由於發債人的償債能力前景保持良好,信用債券利差並未大幅擴大,一旦市場反映了未來的貨幣政策,基本面將接手並且隨着景氣擴張週期推動債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