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丨把孩子養得“野”一點

我家所在的小區裡有一塊瓷磚鋪成的小廣場。每到傍晚時分,周圍的孩子們就會聚在那裡,跑跑跳跳,好不熱鬧。我喜歡熱鬧,一看到這景緻,迫不及待地把八個月大的閨女從家裡抱出來,放在小廣場上讓她爬。我家先生追在後面,一個勁地嘮叨:“哎呀,不行呀,太硬了,別把膝蓋硌青了……哎呀,地上太髒了,別撿髒東西吃了呀。”

我無奈妥協了一步,買了一張野餐墊鋪上。墊子很薄,坐上去立馬就能感受到曬足了陽光的瓷磚散發出來的溫熱;墊子很豔,鋪上一會兒,就吸引來很多小朋友。於是,在那一小方天地裡,又闢出了一塊寶寶樂園,多了一處能把人萌翻的可愛景緻。

但是,我對這個墊子十分不滿意,總感覺它束縛住了寶寶的手腳。她一爬到墊子外面,我和她爸就急忙把她抱回來,生怕弄髒或硌疼了,而其他大一點、剛剛會走路的寶寶上來玩,又要把鞋子脫掉。在一定程度上,我們的小心翼翼,掃了寶寶們在戶外探索的興,也與我一直以來“讓孩子放開手腳,親近自然”的育兒主張背道而馳。

只是,城裡不比鄉下,有這麼一塊樂園已彌足珍貴,不便再多奢求。說到這裡,我又無限懷念起兒時的鄉間生活。我小時候是村子裡有名的“野丫頭”,漫山遍野地跑,在黃土坡上打滾,在牲畜背上睡覺。連綿不絕的野山和無拘無束的生活,讓我無所畏懼。

時至今日,我仍渴望生活中多一點野性的生氣!粗獷的山野、石壘的院牆、滋茂的草木、歡實的牲畜,以及那緩緩升騰、縈繞着村落的炊煙,都隨時光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並時常出現在我的夢境裡,溫暖又迷人。

作爲一個母親,我本能地希望自己經歷的這些美好,都能讓女兒淺嘗一遍。換句話說,我也想把女兒養成一個“野丫頭”,讓她在一個廣闊的天地裡長大,在大自然裡歷練品格和力量。

但這種想象是無法實現的,我不可能帶女兒遠離城市、回到山西老家的窯洞裡生活。當然,我仍期待着等她再大一點的時候,帶她回去領略一番鄉野的魅力。我想帶着女兒在炙熱的日頭下耕耘一片菜園,想讓她鑽進雞毛亂飛的雞窩裡撿拾一盆暖融融的雞蛋,想帶着她在寬敞的院子裡招貓逗狗、被大鵝追着到處跑……

我一直覺得,孩子應該養得“野”一點,不能太嬌弱。親近自然是必要的,要點在於讓孩子放開手腳,經歷一點風霜,才能不畏懼風雨。

讓寶寶在廣場上爬一會兒,我們就怕這怕那,確有一些過度呵護的嫌疑。我想到我媽媽的一句口頭禪——“不怕,不怕”,這兩個字飽含着關懷與鼓勵,恰是野性教育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