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½ Room為起點,從臺鐵員工宿舍出發的彰化跑攤藝術季

½ Room屋頂上的《在三光玻璃上》,則是藝術家蕭卜以多片透明玻璃組成立臺,結構具穿透性,配合周圍地景計算,日光的移轉、微風的流動、天窗的倒影,自然是改變視野的濾鏡,是一件可看性高的作品。 圖/林凱洛拍攝

騎着機車從南郭路一路往彰化高商去,坡道轉角一列紅磚宿舍羣,我自然老早就知道它們存在,然而去年開始被改造爲茶屋與藝術空間這樣的事,我卻渾然不覺。

曾經頹圮敗壞的老屋,陸續被幾雙不同的手改造成「品•茗茶丘好」、「南園食堂」,以及「½ Room Daily Goods & Art」。原來彰化市早就出現老屋改造的空間羣,雖然範圍不大,藝文火苗已悄悄在此燒柴炊煙。例如8月15日正式起跑、以彰化市中心爲範圍的「2020跑攤藝術季」,就是½ Room經營者夫婦所發起。

想走進½ room,得推開攝影工作室前的矮門、往右穿過兩戶人家的前徑,繫着銀鈴的貓咪領着客人前行,就到了石牆邊樹影低垂的老屋。 圖/林凱洛拍攝

這排宿舍羣特殊之處,便是與兩三戶定居於此的昔日臺鐵退休員工同生共活,因此想走進½ room,得推開攝影工作室前的矮門、往右穿過兩戶人家的前徑,繫着銀鈴的貓咪領着客人前行,就到了石牆邊樹影低垂的老屋。½ Room是二連棟的磚造老屋,經營者胡魏茹花上半年自費整修後,2019年正式啓用爲藝文空間,除了展示藝術作品,亦有藝文選物與簡單咖啡飲品。

走進門時,經營者胡魏茹胡姊正在角落小吧檯處理飲品。 圖/林凱洛拍攝

人們稱胡魏茹爲胡姊,跑攤藝術季的策展人正是胡姊的先生、目前於彰師大美術系兼任講師的藝術家王振瑋老師。走進門時,胡姊正在角落小吧檯處理飲品,見我入內,開口招呼:「是來看跑攤藝術季的嗎?」是唷,我就是爲了看藝術作品而來。

當初從募資網站得知彰化有個新的民間發起之藝術季活動,自是十分驚喜,除了感佩自發性活動籌措不易,更渴望認識同樣在家鄉打拼的同道中人,除了網路關注動態之外,親自跑一趟參觀作品就是最直接的應援。

½ Room是二連棟的磚造老屋,經營者胡魏茹花上半年自費整修後,2019年正式啓用爲藝文空間,除了展示藝術作品,亦有藝文選物與簡單咖啡飲品。 圖/林凱洛拍攝

跑攤藝術季共八件作品,策展人邀請各地年輕藝術家,以記憶與生活爲連結進行創作,分散於三個場地,頭一攤在南郭路臺鐵宿舍羣、另一攤在彰化顏氏牧場II、最後一攤在彰化火車站旁停車場。胡姊夫婦將過去參訪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的裡山巡藝經驗帶回彰化,跑攤之意就如同跳鄉跳島,以藝術爲線索,吸引人們走進彰化市內追逐散落於日常的藝術。藝術養分並不肥沃的彰化,這並不是一個容易的開始,但起碼他們開始寫下序曲,並譜出第一段能傳向他方的旋律。

½ Room設有三件作品,分別在室內、後院與屋頂。胡姊與王老師一邊與我交流參觀日本藝術祭的經驗,一邊領着我介紹作品。美籍雕塑家畢森德(Darryl Bisson)的泥塑石碑作品《被遺忘的智慧》,會隨着日曬雨淋而崩壞流失原型,作品將被時間改變;屋頂上的《在三光玻璃上》,則是藝術家蕭卜以多片透明玻璃組成立臺,結構具穿透性,配合周圍地景計算,日光的移轉、微風的流動、天窗的倒影,自然是改變視野的濾鏡,是一件可看性高的作品。

美籍雕塑家畢森德(Darryl Bisson)的泥塑石碑作品《被遺忘的智慧》,會隨着日曬雨淋而崩壞流失原型,作品將被時間改變。 圖/林凱洛拍攝

盛夏日頭高照,我與胡姊熨着熱燙陽光,她爲我留下穿過作品的影像。看着照片我想着,這場景不會讓人聯想到彰化,只因藝術而帶人跨越邊境,此刻我從這裡穿梭遠地,他人觀看,可能從遠地跨足這裡。

藝術隱蔽於此,卻又等人探詢,渴望長大。如卡爾維諾所言。「在奧琳達,如果帶着放大鏡仔細找尋,你可能在什麼地方發現針頭大小的一個點,稍稍放大之後,你會看見裡面有屋頂、天線、天窗、花園、水池、橫越街道上空的幡旗、廣場上的攤子、賽馬場等等。這個點不是靜止不變的:一年之後,你會發覺它有半個檸檬那麼大,然後像一個蕈,然後像一個湯盤子。然後,它就會變成真正的城市,藏在原來的城市裡面:一個新城市在原來的城市裡竭力向外擴張。」

我的家鄉,新生的藝術如此幼嫩,之於城市的意義可能在此,請人們放大觀看,進入旅程,直到記住它的名字爲止。

胡姊夫婦將過去參訪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的裡山巡藝經驗帶回彰化,跑攤之意就如同跳鄉跳島,以藝術爲線索,吸引人們走進彰化市內追逐散落於日常的藝術。 圖/林凱洛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