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AI彰顯儲能價值 提供臺灣能源轉型穩定力量
AI。示意圖/ingimage
[作者 王岫晨]
臺灣儲能需求主要源於能源轉型趨勢,以及對於電力穩定的考量。
目前,電化學儲能系統,特別是鋰電池,是臺灣最常見的儲能系統。
家用儲能也可提升用戶綠能比例,並且增進電力系統的穩定度和可靠度。
臺灣的儲能系統發展近年來已有顯著的進步。根據資料顯示,臺灣的儲能產業商機上看2,800億元,並且在2023年已經安裝有150 MW的電池儲能系統(BESS),透過儲能系統快速調度電力,可阻擋600 MW等級的跳電事故,也說明了BESS發揮輔助電網、穩定電力的關鍵效果。
儲能系統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主要功能性在於可提供快速調節電能,並進行能量轉移或儲存再生能源輸出之電能,提供給臺電進行調度、用戶端負載與再生能源發電設施間之實、虛功率調節,並降低電網於尖峰用電時期之供電量。
臺灣儲能技術
儲能技術依據能源的利用方式分類,主要有機械、電化學、化學、電氣、熱或混合系統類型。再根據其形成和組成材料,將系統分爲各種類型。臺灣在儲能系統方面的需求主要源於能源轉型的趨勢,以及對於電力供應穩定性的考量。以下是臺灣在儲能系統方面的需求和應用的一些重要觀點:
目前,電化學儲能系統,特別是鋰電池,是臺灣最常見的儲能系統。這類系統的反應時間快,能有效地平衡電網的供需差異,並且可以在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和風能)產生大量電力時儲存電能,並在需要時釋放。
面對未來對於電力的需求,現階段臺灣已經開始建設大型的儲能系統,這些系統主要用於穩定電網,防止大規模停電等事故。例如,2023年時,臺灣已經安裝有150 MW的電池儲能系統(BESS),這些系統在電力輸出能力瞬間下降640 MW的情況下,可以透過快速調度電力,阻擋600 MW等級的跳電事故。
另外,隨着電動車市場的發展,家用充電和儲能的需求也在增加。家用儲能系統可以提升用戶綠能自發自用的比例,並且在大電網供電品質不佳的區域,可以大大增進電力系統的穩定度和可靠度。
隨着能源供應走向多元化、區域化的趨勢,傳統中央電網逐步轉變爲區域微電網和智慧微電網。在這種情況下,儲能系統可以作爲微電網的一部分,提供穩定的電力供應。
電池儲能系統三大設計挑戰
接着來看一下在儲能市場中不可或缺的再生能源儲能系統。德州儀器的技術文獻指出,太陽能與風電將再生能源引進電網,但供應面和需求面上的不平衡狀態,卻對充分利用這類能源造成重大限制。雖然太陽能在中午相當充足,但此時的需求卻不夠高,因此消費者需對每瓦特電量支付較多費用。
適用於公共事業規模、住家以及商業與工業情境的儲能系統(ESS)應用,在白天可從如太陽能與風等再生來源取得能源,並在需求或電網電價偏高時輸送所儲存的這類能源。ESS 可儲存能源以供在尖峰時段使用,因此可穩定電網並降低能源費用。
德州儀器也指出,電池儲能系統(BESS)是最受歡迎的 ESS 類型之一,而與該系統相關的設計挑戰包括安全使用;準確監控電池電壓、溫度與電流;以及在電池芯與電池組之間具備強大的平衡功能。
【欲閱讀更豐富的內容,請參閱2024.6月(第103期)智動化Smart Auto雜誌】
2024.6月(第103期)儲能系統 補強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