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鑑今 再看日本因應臺海第三次危機

96年總統首度直選,對岸對臺周邊進行飛彈演習,美國派兩艘航母護臺。圖爲美國尼米茲號參加馬拉巴爾海上聯合演習。(取自美國海軍官網)

編者按:96年總統首度直選,對岸針對臺灣周邊進行飛彈演習,美國派遣兩艘航空母艦護臺,史稱第三次臺灣危機。日本擔心遭戰火波及,首相橋本龍太郎召集緊急會議因應。如今臺海緊張更甚過去,日臺關係更爲緊密,《翻爆》選摘中國時報當年的報導,分兩次刊出,提供讀者更有歷史縱深的思考。

徹夜未眠

臺海危機爆發之後,首相橋本龍太郎有一個夜裡睡不着覺。

橋本笑容消失,繃得緊緊的。

「從沒看過總理如此倦怠的表情!」連日守候的政府高官說出此話。「如果開戰的話,日本應採取什麼樣的行動?」「對美軍,應做些什麼?」

美日如何啓動安保條約 橋本絞盡腦汁笑容全失

橋本遞出一個接一個的問題。在臺海危機中,美日安保條約應該如何發動?首先必須鎮住此點才行。「應該如何提供設施區域以及種種方便?」「應該如何進行海上補給?」「大概不會發生武力衝突吧?但是,或許有萬一,必須盡最大限度來確認其可能性。」

橋本喚來內閣安全保障室、外務省、防衛廳的負責官員,這麼說着,催促一番。

另一件讓橋本睡不着的事,是緊急時如何救出在臺灣的僑民。「臺灣有幾處機場?」「政府專機能降落的跑道有幾條?」「地點在那裡?那裡?」「如果從那裡快速往返輸送的話,能運多少人呢?」「爲了撤出僑民而派船的情形,不是臺灣海峽的那邊,而是相反的一邊,有幾個港口能靠港呢?可以開進多大的船呢?」橋本接二連三發出問題,回答的人跟不上。安全保障室手忙腳亂。

即令如此,安全保障室在此之前獲得外務省、防衛廳、運輸省的合作,製作了一份「紙上計劃」(安全保障室室長三井康有如此稱之),因爲全是假定的事,因此好像是「頭腦的體操」(三井如此說)。

從臺灣撤僑爲當務之急 下達危機管理四點指示

僑民、定居者及旅行者各約一萬人:旅行者之多是特色,現在日本人在世界各地均有人在旅行,其數量是過去所無法比擬的多,隨時都有可能陷於危險狀態。

利用日本離臺灣最近的機場的那霸機場,從該處迅速往返輸送僑民。管制從日本往臺灣的旅行,藉此得以加速讓僑民返國。不僅用飛機,也使用船舶,屆時爲了安全起見,不靠離中國近的臺灣西側,而靠東側的港口。

如果從臺灣出現難民時,以及其中混有武裝游擊隊的情形等等,也都檢討了初步的對應策略。

橋本指示,應稍稍檢討如果日本從國內管制旅客,則對中國是傳遞出什麼訊號?以及臺灣將會有何種感受?

過去「三景物產」馬尼拉分行行長若王子在菲律賓遭綁架時,橋本身爲運輸大臣而對到菲律賓的旅行加以管制,橋本記得當時菲律賓政府表示不快之意。

橋本在此時所作的危機管理方面的指示,其後一般化爲「危機管理四點指示」,即救出在外僑民;大量難民對策;沿岸警備、恐怖行爲對策;對美支援。

臺灣海峽若遭中共封鎖 橋本未雨綢繆思考對策

「這種時候最爲恐怖的是偶然」,橋本對官員們說:「如果計劃的演習依計劃完成的話,實際上不會出現危機,我們不知道中國飛彈的精確度如何,而且如果有偏差而發生狀況時,臺灣會有什麼反應呢?臺灣現在是民主主義,總統民選,因此這邊也很可能有偶然的因素作祟,那才恐怖。」

臺灣海峽如果遭封鎖時,會對石油輸送有何影響?對於到東南亞的物流有何影響?對中國貿易如何?橋本側近人士認爲橋本慮及這種對國民生活的影響,系因橋本曾經當過通產大臣纔會有此感覺。

橋本對於臺海危機是以危機管理的觀念來加以對應。

「日本如果面臨不能不有所行動的事態時,一定不能鬧出像一九九○年至九一年的波斯灣岸戰爭及一九九四年的朝鮮半島危機時的醜態。」

「像九四年朝鮮半島危機時一樣緊急事態的對策,由官僚們悄悄地採取對策也不好,這正是政治家該作的事」。

橋本在心中如此發誓。

橋本對來簡報中國演習的意圖以及具體的軍事作戰的防衛廳防衛局長秋山昌弘在結束時說,「總之,這是很重要的事,你去對內閣法制局長官也作和現在一樣的說明。」

秋山雖然吃了一驚,馬上與內閣法制局聯絡。法制局的幹部們到齊後,秋山做了簡報。

秋山不便帶軍職人員去,覺得自己像是「統幕第五室的調整官」的氣氛,做了軍事上的背景說明。

統合幕僚會議第五室,是負責中長期戰略問題與防衛對話的部署,也包括進行美日防衛合作指針的修訂作業,調整官是在該處工作的課長級的中堅官員。

核心是有關安保條約第六條。

周邊的事態對日本的安全保障有重大影響的,究竟是什麼事態?屆時,日本能做什麼?做到那裡?

但是,在此當兒,政府並未深入研究。

「總理的腦中或許想過,但是政府並未加以討論,未作任何決定」。

黃燈閃閃

日本政府如何預測武力衝突的可能性?政府以內閣情報調查室、駐外使館、外務省、防衛廳爲主蒐集情報。

「內調」的情報預測是「搞不好,可能會有武力衝突」。黃燈閃閃。

「也有情報顯示已經動員了蘇愷二七戰鬥機」。

蘇愷二七是舊蘇聯引以爲傲的戰鬥機;中國在一九九二年採購了四十六架,並加以部署,其後增至七十二架,其目的說起來是在對抗美國出售F16戰鬥機給臺灣。

內閣情報調查室預測正確 美國果派尼米茲號到臺海

「內調」分析了蘇愷二七調動到哪裡,將會如何飛,並模擬其爲何種戰力等。

「內調」還報告中國有打算登陸作戰的準備。

可能是在金門、馬祖周邊的「臺灣之島」以小規模兵力來登陸作戰;但是因爲能動員的登陸艦數量有限,如果要登陸的話,只能快速往返輸送,但是這不大可能,因此認爲實際上應該不至於在臺灣本島登陸。

「內調」還預測美國在航空母艦獨立號之外,還會派遣航空母艦尼米茲號到現場附近。

這很正確。橋本對「內調」的情報給予很高的評價。

「情報精確度最高的是大森,出類拔萃」,這是橋本在危機後透露的。大森,就是內閣情報調查室室長大森義夫。

政府內部對於「內調」的情報有所批判,認爲混一些「應時產品」而原封不動便上口提報給層峰是很危險的事。

研判中國想逼臺灣戒嚴 以破壞總統直選正當性

但是橋本並不在意,比起這些批判,他更欣賞大森在報告時所表現的政治感覺的敏銳;例如大森對於中國以飛彈恐嚇的目的,摻進了一個觀點,認爲中國藉此讓臺灣不得不下戒嚴令,總統選舉如果是在戒嚴令下舉行,則選舉的正當性便遭完全破壞無遺。

關於這點,大森後來這麼說:「如果砲轟或是攻擊比金門、馬祖更爲小的一個島,臺灣大概會支持不下去吧!如果有一個島遭佔領,李登輝總統便不得不讓最討厭的戒嚴令復活,這樣一來,『中國有史以來,首次民主投票直接選舉領袖』也就無法實現,變成在戒嚴令下的選舉,因此我認爲反而會有相當限定範圍的戰鬥行爲,如果有的話,則不能不加以對應。」

閃着黃燈的不僅是「內調」而已,防衛廳也一樣。

「金門、馬祖附近有一些島,或許會登陸其中一個島」這樣的情報提報到官邸。

橋本馬上指示要求更詳細的簡報。

防衛廳認共軍會攻一小島 靠電波獲知飛彈只打4枚

三月十一日,外務省、防衛廳高官相繼被喚到官邸。

防衛廳分「中國的動向」、「美國的動向」、「日本的對應」,準備了一頁的摘記。

*中國,看情形可能登陸臺灣的小島。

*美國會派遣尼米茲。

*日本的對應,只要美國派遣尼米茲,則沒有出動的必要。

防衛廳在橋本二月下旬到聖塔摩尼加去開首次的美日元首會談之前便已經簡報過臺海危機的可能情節。

─中國在臺灣總統選舉前後預定大演習。

─演習包括登陸訓練的可能性很大。

─預定發射飛彈。

─屆時,或許會用新型飛彈。

新型飛彈是指飛行距離長的飛彈,結果,不是長程,而用了射程距離六百公里的東風一五號。

「中國結果是用較有自信的產品來對應,因爲不能笨拙地出現偏差,是看相當安全才發射的」(一位自衛隊高官)。

三月十一日的「派遣尼米茲」是很快、很正確的。

但是中國並未登陸金門、馬祖附近的島,這點防衛廳的情報沒料中。

防衛廳出動航空自衛隊的預警機E-2C和海上自衛隊的電子情報蒐集機EP-3,讓通常一週飛一次的E-2C每天飛一次,加強監視體制,EP-3則讓其連續飛行廿四小時。

將通訊部隊移動到石垣島的體制也算是準備妥當,但是結果並未移動,而以那霸與宮古之間的雷達基地所進行的一般性活動來對應。

「上級若有指示,準備移動;但是沒有指示,部隊的部署完全沒有變更」,當時在統合幕僚會議負責連日指揮的自衛隊高官作證說。

電波、通訊情報發揮威力。

外務省冷靜對應較低調 研判不會發生武力衝突

「在相當早的階段便掌握了飛彈發射演習將打四發便結束的情報,是以電波得知的,中國方面也知道日本方面的動靜」(防衛廳高官)。

外務省對於「內調」、防衛廳這些閃黃燈的報告,內心一直很難受地注視着。

「說來說去,和氣象預測一樣,說會下雨,結果放晴,不會受到責難;但是說會放晴,結果下雨則會遭斥責,所以這夥人(內調及防衛廳)拚命想說會下雨。」外務省一位幹部如此說。

外務省的判斷是「不會發生武力衝突」,一言以蔽之,便是「應該冷靜對應處理」;來自美國的情報也是「不會發生紛爭」,極爲低調。

即使派遣尼米茲,美國也故意降低速度,讓中國能爭取時間來斟酌,亦即有時間來縮小演習,外務省重視這點,外務省幹部形容「這好像是心理上虛擬的部署一樣」。

原本這是因爲各機構其任務不同所造成的。

「我們很能理解外務省的主張,但是防衛廳是和美國國防部一樣,是發生什麼便想該怎麼辦的部會,原本,我們也同樣重視中國演習是採有所節制的舉動的這一點」(防衛廳高官)。

依賴美國

日本的情報是片段的,不全的。一定得依賴美國才行。

橋本因來自美國的情報不足而不滿。

波斯灣岸戰爭時的惡夢再度重現。

「美國那般稱讚與日本的同盟關係,但是在緊要關頭時卻不送情報過來,這還稱得上是同盟嗎?」

白宮連日遭攻擊。

獨家情報殘缺難敷所需 只能要求華府大量供應

「外務省及防衛廳都很拚命,連日一直討情報,齋藤(邦彥)大使幾度執拗地要求想與雷克會談,但是從危機初期,雷克的日程排得緊緊的,很難如他期待騰出時間來」白宮高官回想起來。

「想必是官邸,其實是橋本首相一直嚷着要情報、情報,所以外務省、防衛廳也都拚命地蒐集,日本因爲欠缺即時的情報以及獨家的情報,因此一定得依賴美國才行;獨家的情報都是隻字片語,搔不着癢處,雖然想要自行判斷,但是因爲缺乏足以支持判斷的獨家情報,結果只好看美國怎麼辦」。一點不錯。

不久,從美國流入大量的情報。

「爲了中國的要人視察演習,正在搭建看臺」。「中國現剛登陸臺灣附近的無人島,但是並非屬於臺灣領土,不是在金門、馬祖周邊」等,日本得到這些「深層簡報」。

從美國最拿手的偵查衛星得到情報,日本也買衛星情報而加以分析,但是在這種時候來不及。

美國派出獨立號航空母艦時,曾事前通知。

「並非屬於事前協商的性質,畢竟是當作一種禮儀(COURTESY)加以通報」(美國駐日公使拉斯特.但明),但是駐日大使孟岱爾對於華盛頓遲了三個小時才通知美國大使館,其結果「對日本政府的通知也晚了三小時」之事十分焦躁,「在華盛頓龐大的官僚組織之中,不知道是誰忘記了,這是不容發生的事」(孟岱爾)。

美出動尼米茲號未照會 日本震驚、孟岱爾抱怨

但是派出航空母艦尼米茲時,日本完全被排在門外,自衛隊出動和美軍私下的情報管道,防衛廳雖然在很早的時期便已經得到情報,但是外務省則沒得到任何照會。

日本十分震驚。

「美軍真正展開嚇阻行動,但是對於同盟國卻沒有任何照會、任何諮詢、任何說明」。「作爲同盟國非常緊張」,日本對美國訴苦,美國辯解表示並無惡意。

原本此項決定是國防部長裴利及其以下的極少數的層峰所作的決定,連國防部次長華德.施羅特以及國防部助理部長卡特及副助理部長坎貝爾也不知道。

連駐日大使館也不知道。孟岱爾大使竟然馬上打電話給裴利部長抱怨此事。

「因爲和日本是同盟國,做此種決定時不讓日本知道,日本也無法支持美國政府的決定,今後希望不要發生這種事,希望能悄悄地給我更多臺海危機的情報,由我在適當時機轉達給日本政府」。

「孟岱爾大使一直說,美國在臺海危機之際,不論採取什麼行動,都應讓日本理解,應該與日本共享情報,這在維持美日安保上非常重要;必須與日本共享更爲即時、更爲詳細、以及與作戰更有直接關係的情報;我們因爲基於大使的要求而每次都提供情報,並非我們過去未提供情報,而是大使說了之後,我們更爲即時,更爲詳細地提供情報」(白宮高官的證言)。

自從孟岱爾與裴利的熱線接起來之後,情報的流動便十分順利。

「美日間首次共享情報到這種程序」其後甚至聽到美國如此自誇;例如,尼米茲在其後的行蹤等均逐一傳達給日本。(摘自2000年10月30日 中國時報記者劉黎兒特別報導上篇,下篇預定8月1日出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