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飯店業投資的機會與挑戰

高力國際業主代表服務部董事黃舒衛。(黃舒衛提供)

臺灣的旅館市場因爲疫情影響而加速洗牌,從觀光局的統計數字來看,重災區的臺北市去年觀光旅館客房數較2020年疫情爆發前銳減了14.27%。其中老字號的國賓、華國、康華、西華、慶泰、六福客棧紛紛吹起熄燈號,有的暫別舞臺,有的則走入歷史。但迎接後疫情時代的來臨,另有新業者投入市場,如JR東日本大飯店、和苑三井花園飯店、格拉斯麗飯店、寒居酒店、相鐵Grand Fresa臺北西門、Solaria西鐵飯店等,爲臺北的旅宿市場開啓新戰局。

另方面,高雄萬豪酒店、臺中李方艾美酒店、臺南安平雅樂軒酒店、新莊凱悅嘉軒酒店、阿里山英迪格酒店、高雄日航酒店等國際連鎖品牌,跨出臺北市、佈局新市場,我們可以從需求端及投資端的結構性轉變,窺見未來產業投資、休閒消費趨勢的轉變。

從需求面來看飯店業的進場機會,產業動能、消費客羣的「再定位」趨動了新商機。隨着國內積極推動5+2產業創新計劃,搭上2018年之後的全球供應鏈重組以及史上最大投資臺灣潮的熱浪,已經把高科技、能源等製造業投資觸角伸入中南部,甚至二線城市。另外,疫情及兩岸關係不但把過去高峰期一年400萬以上人次的陸客商機歸零,也因爲國旅蓬勃商機及疫後海外旅遊以鄰近國家爲首選的誘因,不但刺激日系旅館的插旗意願,也帶動商務、度假型旅館的實體投資,一反過去都會型國際觀光飯店的佈局思考。

從投資面分析飯店業的經營挑戰。疫情期間激化了餐飲收入受到住用率不振、高固定成本的雙面夾擊營運風險,再加上餐飲業低毛利、高人力的挑戰,獲利雙引擎飛得搖搖欲墜,許多老業者大呼不如歸去,尤有甚着,直接投過資產活化、處分進行轉型或財務投資,靈活脫困,在在顯示飯店營運在資產價格膨脹過快的情境下,「重資產」的策略確實有全面檢討的必要。而更深層的挑戰不光是來自市場供需或是消費者喜新厭舊的慣性,而是人口結構、勞動力來源的脆弱性,延伸品牌規模的管理極限,以及串接、翻新服務內容所需要的數位轉型。

面對國境重開,雖然報復性旅遊商機帶動旅宿業在第一季業績猛爆性成長,但研究單位多認爲要復原到疫情前的榮景尚須3年的時間,惟經歷了將近3年的斷裂,我們要看的不是總體營業收入的變化,更應該進一步探究,業者如何適應價格的M型化、地點的分散化、體驗的精緻化、服務的彈性化的消費要求,進化產業韌性,同時面向國際旅客市場,纔不至於在這波全球旅遊業復甦的熱潮中因爲非經濟因素而再次大落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