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淨零趨勢下 電動機車產業的機會與挑戰

在智慧交通的年代,電動機車產業可串連智慧化服務、資料產業、IOT產業、物流產業等,有望成爲臺灣運具智慧化的前鋒。圖/本報資料照片

根據交通部公路總局統計,截至2022年8月底,全臺灣機車登記總數共1,435萬餘輛。同期間臺灣的家戶數總計爲900萬4,362戶,平均每一家戶擁有約1.6輛機車,六都中有超過8成通勤族仰賴私人交通工具,又據交通部統計處《109年民衆日常使用運具狀況調查》,2020年在我國民衆外出使用的各類運輸工具中,以使用「機車」之比例爲最高,佔45.2%。

臺灣作爲機車大國,造就機車在淨零轉型中扮演着極爲重要角色,相關議題同樣受到民衆所重視。臺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SMAT)在2021年世界地球日前夕,委託山水民調公司進行調查,結果發現68.1%民衆支持政府應訂定淨零排放的相關規範,更有84.3%的民衆認爲改善移動污染源有助於達成淨零排放。

電動機車產業將成串聯關鍵

在這個智慧交通當道的年代,電動機車產業可串連智慧化服務、資料產業、IOT產業、物流產業等,有望成爲臺灣運具智慧化的前鋒。至於如何協助機車產業與未來趨勢接軌,重點在於政府能否把握ICT產業與機車產業的既有優勢資源,打造電動機車國家隊。但在成功打造臺灣成爲智慧移動大國之前,我們仍有許多挑戰要面對,分述如下。

挑戰一、政策規劃是影響電動機車產業的關鍵─

首先,運具由於使用年限長,轉型需要長期且延續的政策規劃。根據交通部報告,每輛機車平均使用年限約13.3年,政府需及早規畫,避免因民衆購買燃油機車產生10年以上的鎖定效應。其二,產業界肯定政府透過購車補助推動產業發展,然而政策也會改變產業的生態,例如2020年行政院環保署汰舊換新政策納入七期燃油機車,造成該年度電動機車銷量萎縮至9.9萬臺,較2019年衰退41.1%。依照前文述及的「鎖定效應」,2020當年度的決策,會對電動機車產業造成10年以上的負面影響,因此政府在思考政策時不可不謹慎。

挑戰二、健全使用環境,提高民衆使用方便性與意願─

健全使用環境,將有助於提高民衆使用電動機車的意願。其一,根據交通部108年與110年機車使用狀況調查報告,影響民衆使用電動機車意願的因素,其中「健全充電設施」在108年是第二優先的考量,在110年更躍升爲第一優先的因素。如何提升充換電設施的數量與密度,可謂現階段影響民衆使用電動機車的關鍵,政府應儘可能協助擴大能源補充設施的「可建置場域」,將更有利於業者加速布建。

其二,應規劃友善電動運具政策,如專用停車格、低碳交通專區等。比如設計電動機車專用停車格,在人車密度高的區域,會提升民衆使用電動運具的意願。

期盼政策跟上產業脈動

根據工研院產科國際所(ISTI)的預估,臺灣電動機車產業2022年產值將回升至77.8億元,年度成長7.2%,電動機車的市佔率可望提升至13%。而電動機車產業除整車廠外,還包括上中下游的各家3C廠和車材廠形成的完整產業鏈,整體潛力極大。

政府應考量產業趨勢,制定適當的政策來協助電動機車產業發展。工研院《全球機車暨電動機車產業回顧與展望》報告中即提到,以全球市場來看,電動機車銷量主要驅動力仍仰賴政府使用有效的政策手段支持。因此,希望政府能重視電動機車產業政策,打造一個更健全的電動運具生態系,翻轉檯灣社會在交通運輸產業的視野與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