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亞洲新興國家 2021的新挑戰和新機會

新冠疫情白宮易主等外在因素,使部分東協國家情勢更顯詭譎,也爲新南向增添新挑戰。圖爲東協峰會升旗。圖/路透

新冠疫情籠罩下,2020年對新南向國家的出口、投資,乃至於國銀對之授信皆有縮減,邁入2021,正值各方期盼儘速擺脫疫情陰霾之際,緬甸又爆發軍方政變全球外商無不擔憂經濟制裁是否再啓,讓這號稱東南亞最後一塊未琢磨的寶玉,再度陷入鎖國時代,導致近十年的開放成果化爲烏有。其實包含緬甸在內的部分東協國家,政治環境原就不甚穩定,新冠疫情、白宮易主等外在因素使情勢更顯詭譎,也爲新南向增添新挑戰。

開拓海外版圖商機評估不過是其中一環,風險更是關鍵考量,像是政情是否動盪造成經營環境常陷於不穩定狀態。以此次緬甸爲例,儘管政變行動本身尚未影響臺商產線,但因民衆陸續加入遊行抗議,對於利用當地勞動從事加工出口的臺商,不免在人力調度上遭受池魚之殃

此外,金融市場亦因政變而瀰漫着不安情緒,不僅爆發擠兌潮,緬幣匯率也隨之大幅貶值逾5%,軍方甚至撤換文人政府的央行總裁,由軍政府時期的前任總裁取而代之。緬甸軍方奪回權力後,進一步將手伸入金融體系,讓近年積極進軍緬甸的全球金融界,包含歷經多年爭取才得以在仰光設立分行的3家臺資銀行在內,因風險劇增而面臨嚴峻考驗

事實上不只緬甸,東協十國政治結構各異,每遇選舉就存在不確定性,政權更迭向來是無法忽略的風險因子。即便如泰國,經濟規模在東協已位居前茅,然1930年代迄今超過20次的軍事政變,始終讓全球外資惴惴不安。又如越南,日前甫由高齡77歲的阮富仲三連霸總書記政局在東協各國中堪稱穩定,但從2019年開始就頻傳阮富仲健康不佳,遲早必須面對領導階層交棒的挑戰。因此,南向若僅着眼於經貿商機勢必失之偏頗,須從文化、社會、經濟多軌並進,掌握在地政情脈絡,據以研擬佈局策略,方能有效降低政治風險。

回顧疫情爆發前,東協諸國得益於經濟快速成長,政治紛爭較不會被特別凸顯;但若新冠疫情繼續重創各國經濟,則不免擴大已累積多時的貧富懸殊問題,連帶引發社會及政治緊張。所幸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最新預估,亞洲新興經濟體2021年GDP年增率可望反彈至6.8%,相較於2020年萎縮0.4%改善許多。但樂觀預測的背後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前提假設,就是疫情獲得妥善控制,箇中關鍵即在於疫苗須能順利施打。

然而,疫苗卻也是最捉摸不定的變數須知東協國家除新加坡之外,其餘皆極難仿效歐美大國瘋搶疫苗,只能依靠世界衛生組織的COVAX分配機制。經濟學人智庫EIU更指出,若疫苗來源僅仰賴COVAX,可能得等到2023年底纔有望達成羣體免疫。

雖有鄰國慷慨捐贈疫苗,譬如印度捐贈緬甸150萬劑、中國大陸也允諾捐贈柬埔寨菲律賓,但疫苗外交不但挾帶着各國自身戰略利益考量,還涉及大國之間的角力。縱使取得充裕疫苗,儲存、配送甚或合格醫療院所與施打人員是否足夠,東協諸國能否負擔鉅額接種成本不無疑義。

當然,對未來倒也毋須盡持悲觀態度,實際上爲刺激疫後經濟復甦,各國無不加碼振興方案,且期盼同時解決過往基礎建設偏弱之痛點,此或爲新南向後續可鎖定目標。尤其東協已喊出2025年綠電佔比23%的目標,所衍生的綠能基建商機也因而備受國際關注,EIU就曾特別點名東協的綠能發展潛力。甚如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等國也陸續踏入離岸風電開發行列,與臺灣能源轉型重點不謀而合,不啻爲一潛在合作領域,端看現行對外合作架構如何納入此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