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歸來,這個世界已完全不同!

1

今天A股普漲,主要是這輪疫情的至暗時刻已過,各種好消息紛至沓來。

我們先梳理一下:

1)核心是疫情。

上海疫情繼續好轉,5月30日新增降至個位數,6月1日即將進入恢復常態進程的第三階段,離全面復商復市不遠了。

北京也在好轉,單日新增本土陽性病例數已連續6天出現下降。

整體來看,隨着“常態化核酸檢測”在大城市的普及化,這波奧密克戎疫情算是終於找到了剋制辦法。

市場信心在一點點恢復。

2)政策落地。

上週十萬人電視大會後,各地政府統一了共識,行政重心明顯從防疫轉向經濟建設。

其實5月中旬以來,經濟數據已經有了好轉跡象。

比如物流,5月26日與4.28~5.4這周相比,高速公路貨車通行量回升了17.2%,郵政快遞攬收增加20.1%。

比如汽車銷量,根據乘聯會數據,5月前三週全國乘用車市場零售銷量爲78萬輛,同比下降16%。

雖然還是下跌的,但與4月相比,銷量環比增長34%。

隨着6月各項政策的落地,回升的趨勢是明朗的。

3)618電商節開啓

3-5月份由於疫情影響,線下快遞物流受到了很大的打擊。

據郵政局數據,4月我國規模以上快遞企業業務單量同降11.9%,增速環降8.8pct。

疫情之下,本來是電商的紅利期,沒想到現實世界的魔幻,最終使得虛擬世界也步入了寒冬。

好消息是,疫情的最嚴重階段終究是要過去了。

復商復市+618電商節開啓,使得冷清了一年多的消費行業,也終於看到了一點曙光。

以上三大利好,預計將給家電家居、食品飲料、餐飲零售等消費板塊帶來一波估值修復機會。

2

回顧完短線基本面,今天君臨想聊點別的。

過去兩年,疫情的持續雖然只有兩年多,但對很多人來說,似乎已過了漫長的一生。

我們回頭看看這個世界,更可以說是完全的被改變了。

或許疫情終將過去,但這個世界的各行各業,都已變得完全不同。

1)基建。

今年以來,經濟下行,高層重啓“基建投資”這個經濟引擎。

如果說,5-10年前的基建重點,是高鐵+地鐵,通過軌道交通將五大城市羣、九大國家中心城市串聯起來,打造繁榮、高效率的市場化經濟。

那麼這一波基建重點,方向已完全改變。

第一,是重點從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轉移。

比如:2021年的嚴控省會擴張+設立省域副中心城市,2022年的縣城大開發戰略。

第二,軌道建設的高潮過去,重點轉向中小城市的補短板。

小城市不需要地鐵,對高鐵的需求也沒那麼強烈,更需要的是高速路、燃氣管道、污水和垃圾處理等等。

第二點跟第一點是一脈相承的,本質上都是疫情之下,國家政策的根本轉變。

疫情之前,國家的優先考慮是經濟效率。大城市人口密集,供應鏈完善,經濟效率天然更高。

而疫情之後,經濟安全被放到了第一位。

核心邏輯是:

第一,小城市人口分散,即使某個城市被封城,打擊面也相對較小;

第二,小城市地價便宜,適合製造業發展,能夠避免像美國一樣的產業空心化。

第三,疫情之下全球內卷,中美衝突風險加劇,在戰爭威脅下,產業分散化的必要性上升。

2)地產

疫情這兩年,地產行業處於極度深寒之中,無數地產商的資金鍊斷裂,被迫賣身還債。

源頭當然是“三道紅線”的政策。

更遠,則可以追溯到“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一國家大計。

面對暴雷頻頻的地產業,國家的救市舉措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從供需兩端鬆綁,變成只鬆需求端,不鬆供給端。

比如我們看到的,限購、限售、限貸、降息等政策都在調整,在消費者這頭,交易的自由度增加了,槓桿度也增加了。

理論上來說,地產市場慢慢就會恢復元氣。

但地產商這頭,融資政策始終不肯鬆綁,一直捏的死死的。

原來可不是這樣的。

比如在2009年和2015年的經濟危機中,除了消費端的刺激,供給端的企業融資政策也有很大的鬆綁。

也是在那兩次危機過後,高負債率的恆大和融創們逢凶化吉,營收規模一路飆車,成爲數千億元規模的地產龍頭。

地產龍頭們對融資已經上癮,不斷加槓桿,並相信自己已是“大而不能倒”的不壞金身。

由於牽涉面太大,國家又怎麼可能不救呢?

但這次,國家還真就不救了。

底層邏輯,同樣是經濟安全被放到了第一位。

因此,地產的槓桿要降下來,企業不能無序擴張,經濟不能被企業要挾。

隨着一批高負債率的地產龍頭被有序處理,傳統的快週轉地產模式已經走不下去。

大概率,大家將會掉轉頭,向香港的李嘉誠們拜師。

學習那種,過去他們不屑一顧的,文火慢燉的物業運營模式。

3)汽車

2020年,自主品牌乘用車共銷售774.9萬輛,同比下降8.1%,佔乘用車銷售總量的38.4%,佔有率比上年同期下降0.9%。

這是中國自主品牌汽車連續第三年的銷量下滑、市佔率下滑。

又有誰能料到,一場世紀疫情,竟然會是中國自主車的逆襲關鍵?!

2022年第一季度,自主品牌銷量佔比達到46%,並且實現了對合資品牌銷量的逆轉。

第二季度,由於外資車在上海、吉林的全軍覆沒,預計自主份額還將創出新高。

這場逆轉,原因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疫情來襲,供應鏈零件緊缺,外資車企將有限的零件放在了保障本土市場份額上,中國市場的產能出現問題。

這個時候,誰有產能,誰就能贏得市場。

自主車企的供應鏈都在本土,自然馬上撲上去吃掉。

並且,自主車企經營靈活,即使個別零部件出現問題,也能夠很快的找到備用供應商,保障產品不斷貨。

第二,很多人忽略了,2018-2020年的自主車危機,本質上也是一次供給側出清。

大量尾部的自主車企破產倒閉,它們的市場份額被讓出來,給自主龍頭們吃掉了。

市場集中度在提升,自主龍頭的研發能力也在提升。

經過潛龍在淵的三年,當新一批註重國潮設計、電動化、智能化水平都有明顯提升的新車型上市時,市場被驚豔了。

當然,這個時候的新一代消費者,已經是90後,甚至95後。

他們更年輕,對自主車沒有偏見,對智能化的接受程度更高,於是順理成章迎來了對自主車的追捧。

或許外資車復工復產之後,兩邊的市佔率還會有拉鋸,但自主陣營強大的趨勢已經不可阻擋。

你或許沒有留意到,今年第一季度,韓系車的市場佔有率已經下滑至1.7%,馬上就要徹底退出中國市場了。

這一幕,跟七八年前三星手機退出中國,是多麼的相似。

4)製造業

這兩年,製造業最大的兩個變化,分別是:

第一,新能源產業的大爆發。

疫情之下,中國製造業因爲供給穩定,出口增長迅猛。

不過,這要兩分來看。

一部分的增長,來自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這部分是因爲東南亞供應中斷,所導致的短暫轉移,一旦東南亞開放,形勢又將逆轉。

這是不可持續的。

另一部分的增長,來自中高端製造業,比如光伏、醫療器械。

這些產業雖然在疫情結束後,會有短暫的衰退,但東南亞在技術上還無法替代,相對歐美又有性價比優勢。

未來顯然會繼續壯大,併成爲中國的一張產業名片。

第二,芯片國產化加速。

過去五年,是中國芯片進口替代大發展的五年,疫情這兩年尤甚。

最有代表性的指標,是芯片設備國產化率。

以國產芯片大廠長江存儲爲例,2017-2021年的國產設備招標占比分別爲:

6.02%、12.43%、15.79%、17.19%、20.45%。

今年1-4月,國產設備在全國所有芯片廠的招標訂單佔比則爲:24.2%。

雖然光刻機的國產化率暫時還很低,但其餘設備都已有了較大突破。

其實這兩年,進口替代正是製造業的最大趨勢。

不僅是芯片,在機器人、機牀、航空航天等產業上都有類似現象。

底層邏輯,跟汽車業是類似的。

一方面是抓住了海外供應鏈不穩定的機會,另一方面是抓住了智能化、電動化的趨勢。

許多年以後,當中國產業升級成功,晉身發達國家,人們會感謝這場疫情。

5)線上消費

疫情這兩年,國內雖然出現了一波虛擬經濟的紅利,也出現了全民直播的熱潮。

但君臨認爲:

最重要的趨勢依然是,創業者和投資人的目光正從國內轉向海外,探索海外的廣闊天地。

比如跨境電商,SheIn崛起,獨立站蔚爲風潮,TikTok電商紅利出現。

更多人則將國內的模式推廣到海外。

比如阿里,現在主要的思路就是搞海外市場,阿里雲、電商、支付,海外增速都超過了國內。

遊戲等內容行業就更不用說了,都在排隊學原神。

線上的流量紅利,經過20多年的滲透,疫情第一年的加速,終於見頂了。

6)線下消費

兩年多了,線下消費是至今仍在寒冬中掙扎的最慘板塊。

但大多數的人,只看到了艱難,看到了掙扎,卻沒有看到巨大的變化和機會。

以酒店、餐飲、零售等行業爲例,疫情之下,大量的小品牌資金鍊斷裂,被迫供給側出清。

2020年,全國關閉酒店約6萬家,2021年關閉數量1.3萬家;

2020年,全國註銷餐飲店30萬家,2021年註銷了100多萬家;

2020年,全國實體店倒閉了310萬家;

2021年,我國企業和個體戶註銷的數量達到了1323.8萬戶。

它們的蛋糕被行業龍頭吃掉了。

龍頭們通過引入中央廚房,引入服務機器人,引入冷鏈物流,引入數字化技術,品牌競爭力在悄悄提升。

這是一次殘酷的供給側出清,也是百年難遇的龍頭集中機會。

當疫情的漫長寒冬看到盡頭,歷史性的投資機會就將出現在我們面前。

想想兩年前的汽車業和能源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