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舊換新被商家薅羊毛?政策漏洞要趕緊補上
短評
剛領到家電以舊換新資格券,觀望兩天就發現購物車的產品都漲價了……據媒體報道,“雙十一”前後,不少消費者稱,補貼政策出臺後,此前關注的商品突然漲價,補貼後的價格與補貼前差別不大,有的甚至更貴,不法商家正藉機“薅補貼的羊毛”。更爲惡劣的是,除了“薅羊毛”外,湖北、四川等地還曝出不法企業涉嫌“騙補”“套補”,湖北省商務廳更是開出了針對家電以舊換新補貼“騙補”“套補”的首張罰單。
家電以舊換新政策,通常都有一套精細的規則。以某地政策爲例,當地規定,個人消費者購買一級能效或水效的家電產品,按照產品銷售價格的20%給予補貼;購買二級能效或水效的家電產品,按照售價的15%給予補貼,每件補貼不超過2000元。具體操作是,消費者領取以舊換新資格碼後,在電商平臺App當地的專區綁定這個碼,消費時即可相應減免。這種政策優點在於操作方便,但要真正讓消費者獲得實惠,前提是商品價格保持穩定,不會因爲有了補貼政策而漲價。
按理說,市場經濟環境下,商品的價格經常會發生變化,不能將所有的漲價都視爲薅補貼的羊毛,但媒體報道目前所呈現的顯然不是正常的價格波動,很多地方的商家都是在補貼政策出臺後漲價,薅補貼羊毛的意味非常明顯。
不單純是臨時漲價,薅補貼的羊毛還有多種操作。河南發佈的公告中,提到臨時提價、虛假打折、虛假標價、誘導交易、以次充好、虛報產品信息等六種現象。這六種現象中,像以次充好、虛報產品信息等相對好識別,容易對其行爲進行定性,但圍繞商品價格的各種暗箱操作,其實不太好界定,因爲單純就政策而言,並沒有對商品價格作出嚴格規定,客觀地說也不好做規定。有的商家因爲行爲性質太惡劣,應該對其予以懲罰,不過,單純就漲價而言,如果市場中大多數商家都有這種操作,恐怕就有一個法難責衆的問題。
過去出現的很多薅羊毛現象,無論是消費者瞄準商家,還是商家瞄準一些平臺,大部分是破解了現有規則的缺陷,應對這種現象,就要在規則上下一些功夫。像這次薅補貼的羊毛這種現象,有人就提出,如果消費者憑消費憑證去領取補貼,政策落實在時間上更有彈性,就可能更能讓消費者享受到補貼。具體政策可能不是這麼簡單,但確實要在這方面想一些辦法。
如果補貼政策被商家薅羊毛,消費者反而成了吃虧的一方,那顯然偏離了以舊換新政策的初衷。補貼政策是爲了活躍市場,一來商家銷量提升,有動力和信心做好生產,商家日子好了,就能擴大就業,市場形成正向循環;二來消費者能以較低的價格購買商品,購買意願得以提升。按理說,買家和賣家不是玩零和遊戲,歸根結底大家都是政策的受益方。
商家逐利是正常的,但作爲一種促進消費的政策,家電以舊換新的成本其實都是由納稅人承擔,商家如此薅羊毛,沖淡了政策效果,也導致了財政資金的浪費。有關方面有必要對當前的政策進行研究,進一步完善細節,補上漏洞,以真正達到刺激消費、活躍市場、促進經濟增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