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救援老兵和他的20年“橙色逆行”

應急使命・2021”演練現場官兵緊張有序實施救援。 秦廣振攝

中國國際救援隊跨區支援,奔赴“災區”。 強天林攝

戰神,坐下。”

一縷斜陽灑在操場上,一人一犬的影子被慢慢拉長。樸實敦厚的蒙古漢子賈樹志,帶着救援犬“戰神”結束了一天的訓練,愜意地享受閒暇時光。

身穿橙色救援服的賈樹志的世界很小,20年與愛犬爲伴,從營區鳳凰嶺地震救援訓練基地的短短路途,他們形影不離;可他的世界又很大,與愛犬一次次逆行在國內外的地震廢墟上,營救生命

回到房間,看到牆壁上掛的那一張張地圖,賈樹志眼睛裡流露出一片深情,“這些地方我都去過,那裡的人們都很堅強。”

從2001年組建到3年後首次執行新疆巴楚救援,從參加汶川大地震救援到出征九寨溝地震現場,歷次生死救援勾勒出他的軍旅生涯。賈樹志的足跡,緊緊追隨着中國國際救援隊征戰的步伐。

“世界以痛吻我,這是廢墟下生存者的真實寫照。”賈樹志很慶幸,自己和衆多戰友能成爲廢墟中的“生命雷達”,關鍵時刻託舉起人們生的希望。

中國國際救援隊組建20年以來,賈樹志和戰友們先後21次臨危受命,奔赴國內外災難現場,一次次打響與死神的生命爭奪戰――

國內救援,冒死逆行。他們衝鋒的身影,留在了新疆、青海、四川、甘肅、雲南等地。橙色身影所過之處,“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被悄然播種,生根發芽。

國際救援,大愛無疆。他們的身影出現在阿爾及利亞、伊朗、印尼、巴基斯坦、海地、新西蘭、日本、尼泊爾國家的災難現場。“Good,China!”世界人民一次又一次豎起的大拇指,是對賈樹志和戰友們的真誠褒獎。

作爲全球第12支、亞洲第2支獲得聯合國資格認證的國際重型救援隊,這支隊伍還被授權在國際救援行動中組建現場協調中心和行動接待中心資格。聯合國官員曾這樣評價:“中國國際救援隊已經成爲國際搜索救援舞臺上一支寶貴力量。”

經過20年建設探索,中國國際救援隊向着“國際救援的特種部隊,國內救援的突擊隊,中國救援力量的教導隊”方向發展,在國際“戰場”發揮人道主義精神,成爲“中國名片”……

前不久,“應急使命・2021”抗震救災演練在巴蜀大地拉開戰幕,中國國際救援隊再次精彩亮相。很多內行專家注意到,中國國際救援隊救援理念正在向着更高追求發生着轉變。

滴水見太陽!從賈樹志這個老兵20年生死救援路上記者看到了整個救援隊不斷進擊的縮影。服務人民,敬畏生命,這些廢墟上的逆行者們一直在負重前行。

首次走上國際救援戰場,贏得同行讚歎

“部隊將選調官兵參加中國國際救援隊!”

20年後的今天,第82集團軍某工化旅二級軍士長賈樹志仍清晰記得那一天:接到組建中國國際救援隊的通知,他和衆多戰友都不太清楚,這支隊伍是幹什麼的。

帶着這樣的疑惑,他查閱圖書、資料。當看到我國之前地震救援的相關信息,特別是看到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情況時,賈樹志心情變得格外沉重。

相關圖片和文字給他帶來極大衝擊:一場大地震把唐山大地撕裂,廢墟下掩埋的倖存者只能靠解放軍徒手挖掘!

災難現場,一雙雙血淋淋的手托起生的希望,沒有專業隊伍,沒有先進技術,只能依靠原始的人海戰術,用體力、意志和死神抗爭……

“我國共分佈有23條地震帶,4個地震活動地區。”地震專家的話,時刻縈繞在賈樹志耳邊:災難無情,可人間有愛!一支專業隊伍可以最大限度減少損傷,帶來更多生的希望。

“我願意!”那一刻,賈樹志目光如炬。

同一時期,不少發達國家爲應對地震災害,早已建立起較爲成熟的重型國際地震救援隊和地震災害救援體系。而當時,中國還處於一張白紙。

拓荒之路,步履維艱。創新里程,理念先行。第一代救援隊成員白天在訓練場實踐摸索,晚上加班加點對照字典翻譯裝備外文說明書。成立之初,賈樹志和戰友們的桌子上,經常能看到《救援知識》《英語手冊》等書籍。如小山一樣堆積的資料上,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批註。

只埋頭苦幹還不行,他們把目光投向了已經形成完整教育與培訓體系的歐洲。

先前惡補英語付出的辛勞,此刻有了回報。賈樹志的口語比其他隊友流利,天生性格開朗的他又善於與人溝通。沒多久,他就拿到了出國學習的“門票”。英國、德國、瑞士、荷蘭、比利時,幾乎繞歐洲一個圈。他和戰友帶回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技術。

隊伍從無到有、技術從0到1的艱難歷程,賈樹志是見證者

組建兩年多,這支年輕的隊伍便踏上了遠赴阿爾及利亞的救援之路。能不能救出倖存者,會不會給祖國丟人,賈樹志和戰友們內心忐忑不安。地震的慘烈場景,很多人第一次見到。

每次回想起那一幕,賈樹志都熱血沸騰:當訓導員吳蘇武帶着搜救犬“超強”趕到一處廢墟時,“超強”發出猛烈的吠叫。他們用搜索儀器進行準確判讀,觀測員王平激動地大喊:“有人,裡面有人!”

阿爾及利亞地震,中國是38支救援隊中繼法國之後在震區第二支成功搜索到倖存者的隊伍。

這是中國國際救援隊第一次走上國際舞臺,他們的驚豔亮相感動了不少國際友人,他們也第一次收穫了“Good,China”的讚歎。

作爲橙色逆行者,他們爲生命而戰

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隊從接到命令到趕赴四川,2000餘公里路程,僅用了不到6個小時

乘大型運輸機前往震區附近的機場,再換乘汽車趕往震中進行救援。路上遇到山體塌方,他們步行前進。賈樹志回憶,揹負數十公斤重的救援裝備,肩膀都被磨出了血泡。和“戰神”踏入廢墟那一刻,望着一片荒涼衰頹的景象,賈樹志差點流下眼淚。

穿着橙色隊服的中國國際救援隊隊員一出現,就被羣衆圍住了。看着那些殷切期盼的目光,賈樹志和戰友們感到了使命在肩。

不斷襲來的餘震,大大影響了他們的搜救工作。災區道路破壞嚴重,通信設施損毀嚴重,這讓原本就困難的救援工作雪上加霜。

賈樹志沒有絲毫猶豫,立即引導“戰神”走進廢墟。坍塌的建築物雜亂交織,搜索十分困難。經過5個多小時奮戰,2名倖存者被成功救出。

汶川地震,救援隊成功救出倖存者49人,發現倖存者12人,幫助確認定位倖存者36人次。這一數據背後,是橙色逆行者的冒死前行。

與死神掰手腕,誰都會恐懼。一想起背後人們那些期待的眼神,隊員們會告誡自己:不能放棄,不能有一秒鐘的猶豫。

2015年尼泊爾大地震,救援隊一到加德滿都機場,便派出先遣隊進行搜救。

在一處粉碎性坍塌的賓館下,救援隊發現了倖存者。34個小時不停歇作業,先後進入坑道50餘人次,徒手挖掘建築物廢墟80餘立方米。當大家疲憊不堪時又突降暴雨,作業難度更大了……

這時,賈樹志無意中一轉身看到:身後,許許多多的手電筒燈光疊加在一起,照得比白晝還要明亮,近千名尼泊爾羣衆不肯離開,靜靜地守候在周圍。

救援隊員們的眼眶溼潤了。那一刻,他們更加明白了何謂“生命至上”。不同膚色和種族的人們,在災難面前會產生共情。

“Good,China!”被困者得救了,人們歡呼着擁抱在一起。再一次聽到這句讚揚時,賈樹志無比自豪。

前不久,參加“應急使命・2021”演練,賈樹志又一次踏上巴蜀熱土,又一次被熱情善良的人民所感動。有人慕名而來,想要給救援隊送些物資,被隊員們婉言謝絕。

透過那些熱情的面孔,賈樹志想起8年前蘆山地震救援回撤時的場景:自發前來送行的老百姓,堵塞了長長的街道,他們對隊員們一次次道謝,甚至追着大巴車跑出了很遠很遠。

在災區人民眼中,救援隊員們都是英雄;災難發生的地方,都有他們的身影。

“生命至上,請不要放棄希望!”廢墟上,中國國際救援隊的這句承諾像一個燈塔,照亮了黑暗,帶來了希望。爲生命而戰,踏着一路逆行的征程,賈樹志和他的戰友們翻山越嶺,成爲廢墟上的希望使者,在一片荒蕪中灑播甘霖。

升級換代,進入救援3.0版本

“A區發現倖存者!”在“應急使命・2021”抗震救災演練中,賈樹志冷靜地呼叫。搜救犬在廢墟中搜索,無人機吊載紅外生命探測儀在空中定位,指揮部很快標定了一個個代表生命跡象的紅色標誌。

“如今,5G遠程超聲設備、智能機器人等先進裝備的應用,已不是稀奇事。”賈樹志介紹,相較於汶川地震時的肩扛手搬,激光坍塌預警儀、金屬弧切割器等大量搜救儀器,成爲了節省救援黃金時間的利器。

看到這一幕,尋常的人們並不知道,這支隊伍經歷了怎樣的奮鬥成長。

汶川地震讓他們認識到,必須緊跟時代潮流完善裝備、加強訓練,實現由輕型向重型的轉變。想要達到國際重型救援隊的標準,偵檢搜索、營救、醫療急救、通信、動力照明、運輸、個人防護和後勤等八大類設備,都需要救援隊員們學習掌握。

救援事關生死,容不得半點馬虎。他們摒棄陳舊的訓練方法,打破以往的救援觀念,將聯合國測評標準與行動規範深度整合融合。針對國際救援隊準備、動員、行動和撤離等4個階段與管理、保障、搜索、營救和醫療救護等5大能力,他們規範了18項近150個訓練課目

2009年聯合國國際重型救援隊分級測評,賈樹志帶領第一小組5分鐘準確定位倖存者。大家歡欣鼓舞時,國外專家卻質疑:“請你們再做一遍。”

面對質疑,賈樹志和戰友們勘察現場、制訂方案、放犬搜救、定位倖存者、標記地點……短短20分鐘,他們搜救出4名“倖存者”。最終,他們獲得了考官尊重,那名專家也由衷地讚歎。

兩天後,中國國際救援隊順利通過測評,成爲全球第12支、亞洲第2支獲得聯合國資格認證的國際重型救援隊。

“中國正從應災走向防災減災救災,我們成長在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中。”賈樹志說,這些年更新的不僅僅是裝備,更有救援理念的升級。除了日常訓練,隊員們還要定期參加地震局組織的專業培訓,包括建築物結構研判、急救醫療、救援英語等必修課,並開展分級考覈

2015年隨隊赴馬來西亞參加東盟聯合救災演習,賈樹志和戰友們不僅軍容嚴整作風紮實,而且對生命有着更深的敬畏與更敏捷的反應速度。

2019年,救援隊迎來了第二次聯合國國際重型救援隊複測。憑藉着紮實的功底與靈活的思路,他們歷時41小時連續作業,以134項綠色評定、3項黃色評定的測評成績,高分通過137個課目的綜合考覈,創造了聯合國國際救援隊測評的最好成績。

今年初,他們與某陸航部隊開展地震救援空中投送演練,採用無人機巡航播音打破信息真空地帶,利用多場地同步實時監控等新技術提高現場指揮效能,促進了地震救援快速反應能力與陸航支援能力的提升,初步探索構建“空中-地面”全方位、立體化的應急救援力量投送體系。

演練結束,新兵付志誠在日記本上寫道:生命極其寶貴,我要成爲像賈班長一樣的人――一個能夠拯救生命的救援隊員。

風雨兼程20載。在鳳凰嶺國家地震緊急救援訓練基地,賈樹志欣喜地看到,一批又一批救援隊骨幹力量在這裡成長。

“戰神,累了嗎?休息會吧!”一人一犬,走在營區的小路上,他們身前一片坦途,身後萬丈霞光……

記者手記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本報記者 劉建偉

習主席強調,防災減災救災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社會和諧穩定,是衡量執政黨領導力、檢驗政府執行力、評判國家動員力、體現民族凝聚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聆聽老兵賈樹志和他20年生死救援的感人故事,記者在爲中國國際救援隊的快速成長和發展欣喜的同時,更感受到了這支隊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堅定信念。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爲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佈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有統計數字以來,中國年平均發生20次5級以上地震,3.8次6級以上地震。

如何防災減災救災,減少人民羣衆生命和財產損失,是黨中央始終關心的重大課題,更是人民軍隊責無旁貸的使命責任。

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3個全國防災減災日。那幾天,中國國際救援隊再次在演練中精彩亮相,吸引了全社會關注的目光。

微觀折射宏觀,個體反映整體。我們每一個人乃至人民軍隊的命運,都與偉大祖國息息相關。從一個人、一支隊伍的成長髮展,去觀察一支軍隊的性質宗旨和一個大國的發展進步,無疑是生動的觀察樣本。

從賈樹志和他所在的中國國際救援隊的一次次逆行中,我們能清晰地感受到人民軍隊爲人民這一永恆的性質宗旨。戰爭年代,解放軍爲了人民羣衆的生命安全,冒着槍林彈雨捨生忘死;和平時代,子弟兵在災害面前,爲了人民羣衆的生命安全同樣可以不顧生死。從唐山到汶川,從舟曲到魯甸,從抗洪搶險一線到武漢抗疫,人民軍隊爲了人民一次次赴湯蹈火的豪邁出徵,都是黨和國家把人民利益舉過頭頂的生動體現。

這一刻,我們又想起了習主席2018年5月12日在向汶川地震十週年國際研討會暨第四屆大陸地震國際研討會致信中所強調的理念:中國將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以防爲主、防災抗災救災相結合,全面提升綜合防災能力,爲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堅實保障。

諄諄話語,殷殷深情。黨領導下,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將會全面提高,中國國際救援隊的足跡將更加鏗鏘有力。

因爲,他們與祖國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