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批“預製兒童”正在製造中,後果多可怕,你來想象
前段時間,和一位在中學當班主任的朋友聚餐。
說話間,她聊起了自己班裡的兩個學生:
一個孩子叫林林,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課堂上,老師拋出的問題,他總是第一個舉手,回答得精準又全面。
然而,這孩子的生活能力卻和他的學習成績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朋友所在的中學需要住校,開學第一天,別的同學都迅速整理好了牀鋪,擺放好了行李。
只有林林,對着一大堆東西手足無措。
到了洗衣服的時候,他一直望着洗衣機發呆,完全不知道該怎麼操作。最後,還是把髒衣服裝進了行李箱裡,一股腦帶回家給父母洗。
朋友找林林的父母反映情況,對方卻說,孩子好好學習就夠了,其他的小事不會做也無所謂。
另一個叫蘇蘇的孩子也是如此。
每次考試成績公佈,蘇蘇的名字總是穩穩佔據班級前三名。
數學試卷上那些讓同學們抓耳撓腮的難題,在蘇蘇眼裡不過是小菜一碟。
課間十分鐘,別的同學都在嬉笑打鬧,只有蘇蘇安靜地坐在座位上,複習上節課的知識點。
然而,讓朋友苦惱的是,優等生蘇蘇在與人相處的方面卻是一個吊車尾。
她的牀鋪總是亂七八糟,內衣內褲扔得到處都是,公共衛生也是從來都不打掃。
舍友多次提醒她,她總是答應得好好的,轉身就我行我素。
完成小組作業時,蘇蘇也總是固執己見,難以溝通,完全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導致小組作業進展緩慢,其他人都對她很有意見。
後來,朋友才瞭解到,蘇蘇的父母從小就給孩子報了各種各樣的補習班。
但卻幾乎不讓蘇蘇和小夥伴一起玩,總覺得浪費時間。
說到這裡,朋友感慨道,現在的孩子分數考得越來越高,才藝越來越多,但性格卻越來越孤僻,眼神越來越呆滯,已經失去了靈性。
這不禁讓我想到了最近看到的一個詞,預製兒童。
指的是父母根據市場的需求,給孩子定製特長、定製專業、定製履歷等,總之,就是一鍵定製到最優項,將孩子裁剪成社會想要的模樣。
但結果就是,本應獨一無二、獨立自由的孩子,最終成了沒有思想、沒有靈魂的預製人。
《奇葩說》裡,辯手黃執中說過一句話:
之前的熱播劇《虎媽貓爸》中,“虎媽”畢勝男一心“雞”女兒的學習,忽略了對孩子其他能力的培養。
結果,養出了一個出口傷人的孩子。
有一回,畢勝男帶女兒去親戚家做客,想讓女兒跳個舞表現一下自己,沒想到女兒卻說:
“我纔不跳,這裡又不是宮殿。是宮殿我才跳呢,好破呀。”
輪到親戚家的孩子表演才藝時,女兒又脫口而出:
“我纔不顯擺呢,奶奶說你們沒有我們混得好。”
三言兩語,就讓兩家人從親戚變成仇人。
其實,生活中不少孩子都有類似的毛病。
不看場合,不分說話對象,想到什麼就說什麼,缺乏基本的溝通技巧和社交禮儀,一開口就讓旁人如鯁在喉。
還記得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4》中的任若陽嗎?
他就是一個典型的有溝通障礙的“預製兒童”長大後的樣子。
作爲清華大學的碩士,任若陽的學歷很有優勢。
然而,在實習中,他的表現卻總是不盡如人意。
一次,他和隊友接到了一項任務,要求做一個關於小型公共文化空間的項目策劃書。
於是,任若陽就突發奇想:“要在附近設計一個超大的廁所中心,吸引周圍居民過來。”
卻完全忽略了任務要求上明確寫着的“不需要設計方案”。
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無論隊友如何溝通、勸阻,任若陽都好像聽不進去一樣,依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甚至通宵做出了方案。
最終的結果,就是他花費了大量的心力,得罪了隊友,還被評爲了最後一名。
不僅如此,因爲不善言辭,不懂社交禮儀,連嘉賓都忍不住擔憂任若陽之前是怎麼“活”下來的。
他會在存在競爭關係的小組正在私下討論時,突然闖入,搞得大家一臉尷尬;
還會在同事忙着工作時,硬拉着別人閒聊,討論自己普通話是否標準。
正驗證了那句話,再優秀的人,也會毀於不會說話。
要知道,爲人父母的終極使命,其實是培養出適應社會的孩子。
畢竟,一個不善交際,在人際關係中屢屢碰壁的孩子,就算學習成績優異,手握着名校畢業證,也無法保證就能過好這一生。
“預製兒童”的可怕,也遠不僅僅是缺乏溝通和與人相處的能力這麼簡單。
因爲一直被教育“你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除此之外,都是父母在包容、照顧他們。
久而久之,孩子們就形成了深深的“我本位”思想,習慣性地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絲毫不會去在意別人的感受。
作家劉小念曾分享過一個故事:
有個孩子,雖然父母只是普通的工薪階層,但對他卻很是溺愛。
從小到大,孩子吃的食物基本都是進口的;
放學的時候,孩子大手一揮請同學喝奶茶,回家父母后就會給他報銷;
辦一個生日宴,隨隨便便花掉好幾千……
唯一的要求,就是孩子好好學習。
然而有一回,父母給這個孩子報了一個課後班,找的老師非常有名,四處求人幫忙纔得到一個名額。
然而,當孩子得知不是一對一教學,堅決不肯上課。
爸爸苦口婆心給他算賬,說這位老師即便是一對十,也超出了我們能承受的範圍,更何況,一個假期下來,你的補課費也不少……
誰知他怒目圓瞪,張口就是一句:“誰叫你是個窩囊廢,生得起,養不起!”
正如北大教授錢理羣說的:“當我們費盡心思託舉孩子爬向更高的殿堂時,要警惕孩子成爲高智商的精緻利己者。”
社會檢驗一個人的標準,永遠不是分數和排名。
沒有任何一個心靈殘缺的預製兒童,能僅憑藉成績優秀這一點就成爲人生贏家。
就像於去年1月31日執行死刑的吳謝宇一樣。
從小到大,旁人對他的評價都是“懂事”、“優秀”,每天一回家就拿着小板凳寫作業,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
但實際上,一味追求學習並不是吳謝宇想要的。
在獄中,吳謝宇曾說,自己只有考出好成績,才能讓媽媽開心,讓媽媽驕傲,這是自己唯一的意義。
上了大學後,認識吳謝宇的人,對他的評價都很好,覺得他很好相處。
但他的好友卻評價說:“我不覺得他是天然親和力的人,倒是覺得他一直在討好別人。”
事實上,吳謝宇也確實沒有建立真實且獨立的精神內核。
所以在北大讀書的日子裡,他的精神內耗變得越來越嚴重,最終,走上了弒母的道路。
更加冷血的是,殺死母親後,他將母親藏屍在家中,並利用母親的身份向親朋好友借款144萬用來揮霍。
爲人父母終須明白,不是所有令人羨慕的“完美”學霸,都是好孩子。
當分數成爲唯一的標準時,冷漠自私、急功近利必將如影隨形。
北京大學的秦春華院長曾到去上海去招聘,然而,眼前的孩子們雖然學習成績優異,藝術特長突出,還獲得過各級科技創新獎勵,秦院長卻覺得並不滿意。
在他看來,這些孩子看起來都太像了。
就像是一個模具打造出來的“傢俱”一樣,精雕細琢,卻毫無個性。
爲了不讓孩子成爲流水線上的預製人,虎媽建議大家平日裡可以多注意以下三點:
1. 教孩子與他人相處
熱播劇《隱秘的角落》中,學霸朱朝陽成績優異,但當老師提出他不太合羣時,媽媽卻不以爲意,認爲孩子就應該以學習爲主。
最終,導致孤獨的朝陽一步步屈服於心魔,走向了可怕的極端。
其實對孩子而言,與人相處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可以在孩子3歲後有意識地培養他的溝通能力,平日裡多向孩子提一些開放式的問題,鼓勵他表達自己的想法。
同時,父母也要教孩子一些基礎的社交禮儀,比如,善於傾聽、遵守規則、及時道歉等。
2. 帶孩子多接觸大自然
你聽過“自然缺失症”嗎?
指的是由於接觸大自然太少,孩子會過於依賴已經熟知的信息或成年人灌輸的概念,從而逐漸變得呆板、誤區。
因此,“榜樣家長”劉稱蓮在女兒小學六年的時間裡,堅持每週都帶女兒爬山、逛公園、去鄉間玩耍等。
看似佔用了女兒的學習時間,實則讓女兒在和大自然的接觸中始終保持着一種對萬事萬物的好奇。
因此,她的女兒不僅思維活躍,而且充滿了生活的情趣。
所以,趁着週末、假期,不妨讓孩子暫時忘卻課本和作業,去看看山間的樹林、感受掉落的初雪,滋養孩子的靈氣。
3. 鼓勵孩子做一些“非KPI”的事情
一位哲學教授曾說,如果要降低內卷感,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做一些不用KPI(績效考覈)來衡量的事。
正是這些看似“划不來”的事情,能夠有效增強一個人的能量。
一方面,如果孩子有一些特殊的愛好,比如,觀察昆蟲、收集卡片等,作爲父母都可以給予支持;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鼓勵孩子多讀“閒書”, 從文學經典到科普讀物,從童話故事到歷史傳記,都可以引發孩子的深度思考,讓孩子有所收穫。
法國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裡寫過的一段話:
童年,本應該是純真的、天然的,擁有無數種可能性的。
可如果我們爲了成績、分數、獎盃逼着他們朝着大人設定好的路線往前走。
最終,那些“預製”好的果實,可能還沒能長大,就要在枝頭凋零。
與其這樣,倒不如讓孩子3歲有3歲的天真,5歲有5歲的調皮,8歲有8歲的自由,10歲有10歲的快樂,踏踏實實走好人生的每一段旅程,保護好自己的靈氣和能量。
點個“贊吧”,與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