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下水文”,涵蓋2024年的六套高考作文題

本公衆號爲一線語文教師個人原創公衆號,所有文章均爲個人獨立撰寫,歡迎點擊上方的“水寒說語文”關注。

2024年第四十四期(總第814期)

【按】雖然我是初中語文教師,但最近幾年,每逢高考結束,都會寫一點兒高考作文的點評或者下水文,今年也不例外。看了今年六套試卷的作文題,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有什麼難度嗎?這些我不都在初中的課堂上或多或少地講過嗎?”

簡化起見,我就不寫六篇下水文了,只寫一篇,把這六道作文題都代入到這篇“戲作”中來。文章主要圍繞讀《論語》展開,本文只引用了有限的若干章內容,實際上,能夠和今年高考作文題掛起鉤來的章節還有很多,限於篇幅,就不一一羅列了。古人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如果熟讀了整部《論語》,那應對高考作文簡直是小菜一碟,易如反掌。

打開

明天就要高考了,晚上睡覺前,我又習慣性地打開放在枕邊的《論語》,隨便翻一翻,不只因爲《論語》是高考必讀名著之一,更是在我的初中語文老師水寒潛移默化影響下形成的一個習慣。

就這樣一邊隨機翻閱,一邊做一點兒思考。

1

看到前一章,我就自覺自動地想到後一章。水寒老師反覆強調要學會提出問題,並從這兩章出發總結出提出問題的加減法原則,要非常有意識的運用加法或者減法,把問題追到極致。雖然今天AI不斷升級迭代,也能提供給我們很多問題的答案,但在這樣的追問之下,問題會越來越少嗎?不會的,只會越來越多。一個人要學會對AI提出問題,然後才能真正促進自己的成長。

【注】以上對應新課標Ⅰ卷作文題:隨着互聯網的普及、人工智能的應用,越來越多的問題能很快得到答案。那麼,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2

鬼神以及死亡(身後事),大約是人生衆多未知中極爲重要的兩個未解之謎吧?孔子如何對待這些未知呢?他這樣回答學生:“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他是避免談這兩個問題嗎?看起來是如此,他對這些問題是存而不論的,是懸置的,但這又不是逃避,這正符合他對學生的一貫教導:“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那是不是孔子就停留在知就知,不知就不知的狀態呢?也不是的。

雖然他很謙遜地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但他的“爲之不厭,誨人不倦”不正是對未知的主動探索嗎?不正是不斷抵達未知之境的積極實踐嗎?不正是作爲一個老師最值得學生學習的地方嗎?

【注】以上對應新課標Ⅱ卷作文題:本試卷現代文閱讀I提到,長久以來,人們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號”探月任務揭開了月背的神秘面紗;隨着“天問一號”飛離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遙遠的深空……正如人類的太空之旅,我們每個人也都在不斷抵達未知之境。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3

關於君子與小人在《論語》中有很多論述。這幾章說得真好!“和而不同”就是要求同存異,“周而不比”就是要團結而不要勾結,不要黨同伐異。小人的“同而不和”以及“比而不周”與君子的做法正相反,這就決定了我們在面對君子和小人時,需要採取不同的相處策略。君子之人當然可以切切偲偲(互相勉勵,互相督促),但小人則不一定能這麼坦誠交流。

常言道:“寧可得罪君子,不要得罪小人。”因爲君子“易事而難說(在君子手下做事情很容易,但要取得他的歡心卻很難)”,但小人卻“難事而易說”。所以,是否坦誠交流得分人,面對“坦蕩蕩”的君子,當然可以坦誠交流,然後迎來真正的相遇,而面對“長慼慼”的小人,最好不要“坦誠交流”,否則迎來的可能不是真正的相遇,而是不可預知的危險。

這些名言,都是在學習與他人相處時莫大的智慧,需要反覆揣摩,然後才能受用終生。

【注】以上對應全國甲卷作文題:每個人都要學習與他人相處。有時,我們爲避免衝突而不願表達自己的想法。其實,坦誠交流纔有可能迎來真正的相遇。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4

我還記得水寒老師經常會說學《論語》不要從紙面上來到紙面上去,以爲書上的那些記錄不過是孔子對他的子弟們說的話,其實這也是孔老師對我們每個人說的話。我們在讀《論語》時,要把自己代入進去,而不能作爲旁觀者。面對孔子對上知、中人、下愚這三六九等的界定,要想一想自己屬於哪一類,這既是被定義,也是自定義。

孔子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冉求的最大問題,是根本不想動,不想學,不是能力不足,自暴自棄就是真正的“下愚”。那我們如何避免落入“下愚”的境地,努力向“中人以上”前進呢?

孔子的這兩句話,可以爲我們“自定義”提供一點兒啓發。人之爲人,能不過度追求物質生活,而要把精神生活放在首位,要不斷反思自己,然後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

【注】以上對應天津卷作文題:在繽紛的世界中,無論是個人、羣體還是國家,都會面對別人對我們的定義。我們要認真對待“被定義”,明辨是非,去蕪存真,爲自己的提升助力;也要勇於通過“自定義”來塑造自我,彰顯風華,用自己的方式前進。以上材料能引發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結合你的體驗和感悟,寫一篇文章。

5

記得有一次,有同學問水寒老師,爲什麼在評教評學中你不去追求讓學生百分之百滿意呢?水寒老師給我們講了《論語》中這樣三章內容。他說,做人做事要有自己的標準,不能爲了追求所謂的“認可度”,而放棄原則,沒有人能讓所有人都喜愛,讓所有人都滿意。而要以“善者好之”“不善者惡之”作爲標準。

水寒老師說,他一旦認定的事情,就會像孔子那樣,也要“知其不可而爲之”,這種看似悲劇的做法,看似不可思議,但實際卻是對人生境界的提升。這些話也很有助於我理解《孟子》中的“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注】以上對應上海卷作文題:生活中,人們常用認可度判別事物,區分高下。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認可度”的認識和思考。

6

打開《論語》,不知不覺就讀了一個多小時了。每隨機翻看到一句,都會讓我想起初中課堂上水寒老師講《論語》的情形,歷歷在目,彷彿就在昨天發生。他說,不要爲了考《論語》纔去學習《論語》,而要意識到《論語》作爲一本經典,具有穿越時空的力量,它是常讀常新的,在讀《論語》時,要學會用經典觀照現實,讓《論語》成爲你人生的燈塔,成爲你思想的武器,然後你才能發現《論語》歷久彌新的價值。

好了,不胡思亂想了,該睡了,明天還要高考呢。

【注】全文對應北京卷的兩道高考作文題:

(1)幾千年來,古老的經典常讀常新,傑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亙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時間的淬鍊中,愈顯活力和價值。請以“歷久彌新”爲題目,寫一篇議論文。

(2)個人成長需要打開視野,人際交往需要打開心扉,科技創新需要打開思路……打開,發現新的自己;打開,帶來新的氣象。每一次“打開”,都有一段故事。請以“打開”爲題目,寫一篇記敘文。

我的視頻號,最近持續更新中,歡迎關注。

歡迎關注我的新書《用減法教語文》,書中有很多能夠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鮮活課例。具體內容可以點擊下面的文章鏈接:

之前還寫過另外一本書:《減法教育》,具體可以參見下面的文章鏈接:

圖片來自網絡,如涉版權,請聯繫刪除

歡迎分享,若公衆號轉載,請聯繫授權

馬上就要618了,送一點兒福利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