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時代幼童發展遲緩比例激增 醫推6招改善語言障礙
近年受疫情影響,人們減少外出、戴口罩,幼童在家沒有其他的玩伴及學習對象,導致學習互動減少,語言治療師觀察到,1-3歲不願開口的孩子人數明顯增加。(新竹國泰醫院提供/王惠慧新竹傳真)
近年受疫情影響,人們減少出門,幼童在家沒有其他的玩伴及學習對象,就算到公園玩,遇到其他小朋友,人人把口罩戴牢,導致學習互動減少,有語言治療師觀察到,1-3歲不願開口的孩子人數明顯增加,建議家長注意孩子的溝通及表達能力,若有語言發展遲緩的跡象,可至復健科進行語言評估,把握黃金治療時機。
新竹國泰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洪薏婷指出,1名2歲3個月的幼童樂樂,家中沒有兄弟姊妹,平時只跟阿嬤相處,沒有其他玩伴,加上近年疫情減少出門,樂樂除了在家看電視外,就是玩玩具,媽媽觀察到樂樂能聽懂指令,但就是不願開口,也不願意叫爸媽。
由於樂樂媽媽實在擔心煩惱,於是預約「語言能力評估」。經過完整的評估後,樂樂開始進行語言治療的課程,每次的上課由媽媽陪同一起,治療師會示範一項促進語言的技巧,請媽媽在家中持續與樂樂保持同樣的方式互動,隔週上課時,分享討論執行困難之處。在語言治療的引導下,樂樂能發出不同聲音,最終也成功開口說出爸爸。
洪薏婷指出,近年因爲疫情,1到3歲不願開口的孩子人數明顯增加,主要因防疫關係大幅減少外出機會,在家沒有其他的玩伴及學習對象,就算到公園玩、遇到其他小朋友,人人也都是口罩戴牢,少有機會學習互動。
她說,然而0到3歲是孩子大腦發展及語言學習的關鍵期,但在2019年底後出生的孩子們,因疫情生活有了巨大改變,尤其戴口罩時,看不到對方的表情及口型,影響對情緒的判讀,也減少了理解溝通的線索,且戴口罩時的不適感,也會降低孩子開口的意願。
此外,當孩子戴上口罩時,家長較難觀察到孩子的口型及表情的細微變化,較無法給孩子及時的口語回饋。洪薏婷也分享6大原則,增加面對面互動、透過感官探索認識世界、保持孩子安全感及情緒穩定、養成親子共讀的習慣、建立社交互動的自信,以及減少使用3C。
洪薏婷說,成長中的孩子需要家長更多的陪伴及關注,在家中可經由一起玩裝扮性遊戲、親子共讀等方式,來提升孩子的溝通及表達能力,隨着防疫規定陸續放寬,可帶孩子去到人少的公園及戶外走走,增加生活探索及拓展語言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