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提醒:超過70的老人,寧可不走路躺着,也別在5個時候走路

張大爺今年 70 歲了,一直覺得多走路身體好,每天都要走上好幾公里。可最近,他總覺得心慌氣短,腿也疼得厲害,只好來醫院。

醫生:“大爺,您這是咋啦?”

張大爺:“醫生啊,我天天走路鍛鍊,不知咋的,這幾天難受得很。”

醫生:“大爺,您這歲數大了,不能盲目地大量走路。走路雖好,但得適量,還得選平坦的路,走累了就得歇歇。我先給您檢查下關節和心臟,看看損傷程度,以後您可別這麼拼啦。”

接着醫生給張大爺檢查後,告訴了他五個時間段在家歇着,可千萬別出來走路。

一、老年人走路:健康影響的 “雙刃劍”

對於中老年人而言,走路有着諸多益處。適度走路能促進血液循環,使身體各器官獲得更充足的氧氣與養分,增強心肺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

同時,可鍛鍊腿部肌肉力量,提高關節靈活性,預防骨質疏鬆與關節退變,增強身體平衡感與協調性,減少摔倒機率。

然而,如果走路方式不當或過度,也會帶來壞處。比如走路速度過快、距離過長、路面不平整時強行行走,可能引發關節磨損、疼痛,甚至造成肌肉拉傷、韌帶損傷。

長期過度走路還可能使心臟負擔過重,引發心慌、氣短等不適症狀,所以中老年人走路需把握好度。

二、高齡老人走路有講究:避開這五個 “雷區” 時刻

對於年逾 70 的老人,走路雖有益健康,但有五個時候務必謹慎抉擇,甚至選擇靜臥爲宜。

1、飯後不宜走路

用餐後,身體的血液會大量流向腸胃以助力消化。

此時若匆忙起身走路,腸胃的血液供應被分散,不僅會導致消化不良,出現腹痛、腹脹等不適,還可能因腦部供血短暫不足引發頭暈目眩,大大增加了跌倒受傷的風險。

老人的身體恢復能力較弱,一旦摔倒,骨折等嚴重後果可能接踵而至。

2、起牀血壓不穩定不宜走路

清晨時分,老人的血壓通常處於較高水平,且波動較大。

若未測量血壓就外出走路,在血壓偏高的狀態下,心臟和血管承受的壓力劇增,極易誘發心腦血管意外,如腦溢血、心肌梗死等,這些疾病往往危及生命,對老人的健康造成毀滅性打擊。

3、身體疲勞時不宜走路

當老人感到極度疲倦,身體已發出強烈的休息信號時,強行外出走路只會讓身體更加不堪重負。

此時肌肉力量和身體協調性下降,走路時難以保持平衡,容易摔倒,同時疲勞狀態下繼續運動也不利於身體機能的恢復與調養。

4、惡劣天氣條件下不要走路

酷熱的夏日,高溫易致老人中暑、脫水,嚴重損害身體健康。

寒冷的冬日,冰雪路面溼滑難行,老人稍有不慎就可能滑倒,導致骨折等損傷,且寒冷天氣還會刺激血管收縮,加重心臟負擔,引發心血管疾病發作。

5、剛大病初癒不宜走路

疾病剛有好轉時,老人的身體仍處於較爲虛弱的狀態,抵抗力和體力尚未完全恢復。

此時走路鍛鍊會消耗過多體力,可能導致病情反覆,延緩康復進程,應等身體進一步恢復後再循序漸進地恢復走路鍛鍊。

三、中老年人走路健身的最佳時間和時長

1、最佳時間

早晨時段

比較合適的時間是在太陽出來後的 7 - 9 點。早晨空氣清新,在太陽升起後,二氧化碳濃度逐漸降低,氧氣含量增多,這樣的環境對呼吸很有利。

而且經過一夜的休息,身體狀態較爲放鬆,此時走路可以讓身體慢慢甦醒。

不過要注意,起牀後不要立刻出門走路,因爲中老年人血壓調節能力稍差,剛起牀血壓易波動。

可以先喝杯溫水,簡單活動下四肢,等身體適應後再開始鍛鍊。

傍晚時段

17 - 19 點是很好的選擇。這個時候人體的體溫較高,肌肉的柔韌性和關節的靈活性處於較好狀態,能有效降低運動損傷的風險。

並且,經過一天的活動,身體已經預熱,此時走路可以更好地鍛鍊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

同時,傍晚走路有助於緩解一天的疲勞,讓人心情舒暢,對睡眠也有幫助。

2、最佳時長

每次走路鍛鍊以 30 - 60 分鐘爲宜。其中包括 5 - 10 分鐘的熱身,像慢走、活動關節等。

然後是 20 - 40 分鐘的正常走路,保持適當的速度,讓身體微微出汗即可。

最後是 5 - 10 分鐘的放鬆,慢慢走,調整呼吸,這樣的時長能達到鍛鍊目的,又不會讓身體過於疲憊。

李大爺將醫生的建議銘記於心,對自己日常走路的距離與時間進行了合理調整。

漸漸地,他驚喜地發現身體不再像以前那樣疲憊不堪,精神狀態也有了顯著的改善,整個人顯着活力十足。

作品聲明: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