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反駁拼多多農業科技論

“要知道,投資人和用戶對於拼多多的期待,絕對不會是一家農業企業啊!

先上一組數據,截至2021年四季度財報,拼多多(NASDQ:PDD)錄得2.44萬億元的全年GMV,同比增長46%,年度活躍買家高達8.7億人;第四季度實現272億元的營收和69億的淨利潤以及164億元的淨經營性現金流。

有人可能要問了,69億淨利潤裡主要依賴一次性返利的收益。可是,你再看經營性現金流,這個指標最實在,它是評價一家公司收益質量很關鍵的一個指標:經營性現金流大於等於淨利潤,而拼多多是遠遠大於了,且這一差值自本財年二季度開始就爲正了。只是164億也是很震驚的一個數字。

但是,大家也都看到了,整個拼多多的業績會,自從黃崢退休開始,愈發離譜,後來每次電話會都在講農業科技投入。

要知道,投資人和用戶對於拼多多的期待,絕對不會是一家農業企業啊!

相信在2021年二季度,拼多多宣稱其重心從營銷轉向農業科技研發,當時沒有人會認爲拼多多要真的做一家農業企業,而在四季度業績發佈後,好像所有人都覺得拼多多幹農業多少靠點譜,畢竟年度活躍用戶已達峰值,畢竟拼多多自己放出來的許多助農案例真的令人欣慰。

而且,黃崢在2020年度業績發佈之際的那封股東信中也有提到:“退了後我做什麼呢?我想去做一些食品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拼多多是農產品起家的,過去幾年裡拼多多對農業領域的貢獻主要還是在流通領域。通過提升流通領域效率,去中間補兩頭來讓農民和消費者獲益。但流通效率的提升畢竟不能從質上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也不能性質性的大幅提升身體健康水平。那一步步往縱深走,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比方說,通過對農產品種植過程的方法的控制,我們是否有可能對馬鈴薯、番薯、西紅柿等的潛在有害重金屬含量進行可靠有效的控制,同時對其可能有的、有益的微量元素進行可控的、可標準化的提升?如果以後有一種西紅柿,每一顆都含有最適合我們身體的VC等微量元素,那我們的生活質量是否就會有明顯的提高?”

總結黃崢的話,拼多多進一步往縱深走,是提升流通效率到頭後,就要研究農業科技本身了~

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咱們來認真探討一下拼多多成爲農業科技公司的可能性。

好在,農業是一個非常傳統且相對比較透明的行業,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都有大量數據和上市公司財報做參考,我們稍作研究便發現,無論是現階段還是遠期的未來,拼多多這樣的宣稱無疑是“捨本逐末”。

在農業領域,科技賦能也好,共同富裕也罷,翻翻中央一號文件不難發現,農業要想提升,歸根結底依賴兩點:一是質量更好的種子;二是效率更高的輔助手段(除流通環節外的化肥、農機等)。而其他所有的提升,對於農業整體來說能夠起到的效果非常有限。

畢竟我們還不是一個農業強國,高附加值的農產品依然依賴於進口。農業部數據顯示,基本上我國農業進口額是出口額的一倍。

這一貿易逆差並非我國農業不能自給自足,而是缺乏高附加值及低附加值的農產品,我們自己的農產品質量卡在中間水平,比如食用油籽、穀物、小麥、玉米、大豆是進口差額較大的品類,這些是可以通過技術改良的。水產品、畜產品以及水果則是比較困難。

而拿拼多多正在做的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來講,商務部1月27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4221億元,同比增速2.8%。同時,《“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中要求,到2025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要達到8000億元。

這個要求並不意味着全國農產品零售總額有8000億元的市場增量,更多是農產品的渠道由線下轉爲線上。

要知道,拼多多在2021年全年GMV約爲2.4萬億元,其中農產品佔比X%(未知),但2020年其農產品GMV已高達2700億元,這一數據在2021年財報中停止披露。即便按《規劃》的預期擴大100%,眼下美團、阿里、京東等大廠多管齊下爭奪賣菜市場,這一增量分給拼多多的也不過杯水車薪。更何況,中國人的食量並不是一個線性增長的趨勢。

因此,要想提升農產品的零售總額,更多要從質量——高附加值(比如種子科技)入手,輔以化肥、農藥;其次是進一步提高國際範圍內的效率(做全球的貿易生意~)以及農機裝備水平。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拼多多賬上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爲660億元,短期投資約爲865億元,全年營收爲939.5億元,其中研發費用爲89.93億元,研發佔比9.6%(更多是IT技術),淨利潤77.69億元。

假設拼多多有足夠的意願去做這些事,我們找來了全球範圍內的同類領先企業,感受一下拼多多需要做什麼才能比肩巨頭。

毋庸置疑,農業的提質增效一定是靠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在農業領域,全球的國際領先企業大概有以下幾類:

先看科技類:以先正達、科迪華和拜耳等爲代表。

先正達於2019年註冊於上海,主要由瑞士先正達、安道麥及中化集團農業業務組成,是中化集團在2017年花費430億美元收購來的企業,主營業務包括植保(農藥)、種子、作物營養、現代農業服務等板塊,營收佔比也依次如上排列。其中,先正達在全球種業市佔率排名第三,尤其是在玉米種子等生物育種技術領域佔據領先地位。

先正達在國內還未上市,關於財務業績,2020年實現營收1519.60億元,其中研發費用99.4億元,研發佔比6.54%;淨利潤79.97億元,在全球擁有員工4.4萬人。

不得不說,如此優秀的企業,利潤率竟如此低,且其收購估值也還沒超過如今拼多多高位跌下來的市值(500億+美金)。

不由引人深思,農業科技,到底是一門賺錢的生意嗎?更何況,這錢能不能賺還不一定。

科迪華(NYSE:CTVA)是陶氏和杜邦分拆出來的農業部分重新上市的企業,追溯創辦歷史長達近百年,被農民公認爲全球種子和作物保護市場的領導者,在全球種子行業市佔率排名第二。市值約爲426億美元,處在自上市以來的巔峰水平。其2021年營收爲156.55億美元,其中研發費用爲11.87億美元,研發佔比爲7.6%,淨利潤爲17.69億美元。市盈率25倍左右。

拜耳(LSE:0P6S)是德國的一個綜合性的集團,在生命科學領域的健康與營養方面具有核心競爭力。業務龐大,全球範圍內超過10萬員工,2018年,拜耳斥資630億美元收購了美國農業公司孟山都,後者爲存在了117年的著名農業巨頭。如今的拜耳擁有三個事業部,即處方藥、健康消費品和作物科學。其中作物科學事業部涉及種子、作物保護和非農業蟲害控制,並且種子業務全球市佔率排名第一。

其市值約爲600億歐元,2021年營收爲440億歐元,其中研發費用53.26億歐元,研發佔比高達12%,淨利潤爲10.22億歐元。

如下圖所示,通過拜耳的年K線不難看出,這真是一家穿越週期的偉大企業。

以上不難看出,國際種業發展史,完全可以稱作是一部併購史。創業、發展、重組、合併,這都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發展農業科技,對於還是一個“外行”的拼多多來說,容易嗎?

接下來再來看貿易類,雖然這不是農業科技最關鍵的決定因素,但是對於拼多多等互聯網公司要涉足的領域,多少會有一些啓發。

我們姑且以國際四大糧倉—美國嘉吉、邦吉、ADM、Louis Dreyfus爲代表。其中邦吉(NYSE:BG)和ADM(NYSE:BG)爲上市公司。前者的市值約爲162億美元,8倍左右的市盈率,其中營收爲591.5億美元,淨利潤爲20.78億美元;後者的市值約爲529億美元19倍左右的市盈率,其中營收爲852.5億美元,淨利潤爲27.09億美元。

而在國內,中糧集團的農業貿易爲最大,國際地位中僅次於美國嘉吉。其中2021年中糧集團營收超6600億元,利潤總額超230億元;2020年中糧集團全年營收超5000億元,利潤總額超200億元。同時,在十三五期間,中糧集團憑藉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優勢,加強農產品種植、倉儲物流、生產加工、終端銷售等各環節有機銜接,農糧主業五年累計投資超過320億元。雖然中糧旗下貿易部分並未披露上市,無法對比,但作爲一個綜合性糧食集團,中糧的強大也並非短時積累。

但顯而易見,相比農業科技類的公司,貿易流通類的公司在賺錢水平上着實費勁多了。這也是拼多多的初心所在,只是發展農業科技,談何容易。更別提我國在農業裝備領域研發水平也亟需提高,這裡還沒對標國際領先的農機裝備企業。

拼多多作爲一家領先的互聯網科技公司,宣稱未來重倉農業,且其創始人黃崢一再表示往種子基因方向探索。我們給其頂格尊重,拿國際上的巨頭農業企業做對比。這些企業歷史悠久,甚至長達百年之多,不知道拼多多多年之後,若估值未變甚至下降,投資人還能陪跑百年麼?

目前公司剛剛連續三個季度實現正向盈利,且現金充裕。對於農業的投入,我們當然欣賞拼多多的勇氣,也肯定其過去在幫助農民增收上取得的成績,但公司管理層在業績電話會上明確表示依然不能保證下一個季度繼續實現盈利。

在如今的電商紅海大戰中,拼多多能否穩住基本盤,尚且打一個問號,憑什麼讓投資人陪你買單所謂的農業科技夢想呢?

所以說,既然上市公司接受公開監督,就應當有責任好好說話,靠賣菜賣水果搶用戶就搶用戶,非要搞一出看似高深莫測的農業革命,不像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