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調研丨保險業風險減量管理實踐的四川樣本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林漢垚 北京報道
四川作爲中國西南地區的重要省份,歷史悠久,自古就被譽爲“天府之國”。但天府之國亦是多災之地,災害頻發也是四川歷史的一部分。四川地處歐亞板塊與印度板塊交界地帶,地質結構複雜,是地震多發區。此外,四川的地理環境也使得洪水和泥石流成爲常見災害。特別是在雨季,暴雨導致的洪水和泥石流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雲澤在第十五屆陸家嘴論壇強調,保險業迴歸本源、專注主業,奮力寫好“五篇大文章”的保險篇,切實發揮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作用,通過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築牢經濟安全網、社會保障網、災害防護網。
記者在四川調研時瞭解到,在政策引導下,國壽財險四川分公司採用科技工具、衛星遙感技術等科技手段,以“人防+技防”實現從被動的“風險等量”向主動“風險減量”管理的轉變,在四川開展農業巨災風險分散的探索與實踐,致力完善農業巨災風險保障模式。
科技賦能巨災風險保障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要求做好“五篇大文章”“發揮保險業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強調建立健全巨災保險保障體系。爲落實這一要求,2024年,金融監管總局、財政部聯合印發《關於擴大城鄉居民住宅巨災保險保障範圍進一步完善巨災保險制度的通知》,加快推動巨災保險高質量發展。
四川作爲我國自然災害最嚴重的省份之一,“冬春防火、夏秋防汛、四季防地災、全年防地震”是四川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突出特點。記者在四川調研時瞭解到,在政策引導下,國壽財險四川分公司採用科技工具、衛星遙感技術等科技手段,以“人防+技防”實現從被動的“風險等量”向主動“風險減量”管理的轉變,在四川開展農業巨災風險分散的探索與實踐,致力完善農業巨災風險保障模式。
自2018年起,國壽財險四川分公司就探索多種產業天氣指數保險,並將天氣指數保險模式創新應用於農業巨災保險領域,通過依託氣象部門、權威專家爲項目提供的數據和技術支持實現了農業巨災風險的有效分散和補償。
2020年,國壽財險四川分公司率先在四川省內創新開展地方政策性涉農巨災天氣指數保險工作。
據瞭解,天氣指數保險的基本原理是將一個或幾個氣候條件(如氣溫、降水、風速等)對特定農作物的損害程度指數化。保險合同以這種指數爲基礎,當指數達到一定水平時,被保險人就可以獲得相應標準的賠償。這種保險產品設計旨在把氣候條件對農作物的損害程度量化,通過客觀的氣象指數作爲賠付標準,省略了災害發生後的定損過程,理賠快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
農業巨災天氣指數保險基本原理與常規天氣指數保險大體一致,具有常規天氣指數保險的一般優勢。但保險標的並非特定農作物,而是承保地區全域的農作物。被保險人也非特定農作物種植戶,而是對保險地區農業生產負有災後救助義務的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賠款則用於補償政府部門恢復農業生產而支出的災後救助費用支出。
國壽財險四川分公司副總經理吳勁鬆表示,相較於傳統巨災保險,其具有數據可量化、理賠公允性、管理成本低、理賠時效快的優勢,此外還能借助再保市場實現風險分散。
在調研中,記者瞭解到,2024年眉山市仁壽縣農業巨災天氣指數保險方案設定了三個保險責任:強降水事件、高溫熱害事件和乾旱事件。該保險模式通過量化氣候條件對農業損害程度,爲政府提供快速、公正的理賠,解決了地方政府應對災害時救災資金的短缺問題,提高了救災資金使用效率。
截至2024年5月,國壽財險四川分公司累計爲四川全省8個地市的17個區縣專項定製了巨災指數保險產品,提供近4億元的巨災風險保障。巨災賠款支出合計已超1900萬元,有效解決縣域救災資金不足的痛點,充分發揮了巨災保險在助農恢復生產的重要作用。
風險減量 防重於賠
在高危行業開展風險減量管理服務也是充分發揮保險業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的重要體現,本次調研中記者還走訪四川省川煤華榮能源公司(以下簡稱“川煤”)綠水洞煤礦,瞭解保險業在安全生產領域風險減量管理方面所做探索和嘗試。
在煤炭領域,尤其需要發揮保險特有的事故預防、防災減損等風險減量管理職能。但現階段,保險機構爲客戶提供的服務主要體現爲經濟補償,在風險評估、事故預防等方面的作用遠遠不夠,這種情況在高危行業保險領域表現得更加突出。
湖南大學保險精算與風險管理研究所所長張琳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保險公司進行風險減量管理對其業務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驗。過去,保險公司更注重理賠,而現在需要加強前端的防災減損工作。這意味着保險公司必須提升前端的服務功能,把重心放在風險減量上。同時,保險公司還需要在事中的損失控制和事後的損失補償方面加強能力,使得整個服務體系更加完善。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防災減災重在防控。張琳指出,保險業開展風險減量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在前期對企業和個人提供風險管理和災後減損的教育,同時提供各種防災減損的手段,確保被保險人在遭受風險後能將損失降到最低。目前保險進行風險減量管理的主要趨勢是將風險管理服務前移,在防災減損方面提供更多的教育和手段。同時通過科技賦能,將風險防控放在前端,儘早識別風險,減少風險的暴露。
記者瞭解到,國壽財險四川分公司聯合成都飛英思特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飛英思特”)共同構建起了川內首個“保險科技服務”服務生態,並打造了全新的“智慧煤礦風險監測系統”,通過先進的無源無線技術、大數據等信息化的手段,結合物聯網監測監控的應用,爲承保煤礦企業提供全生命週期風險減量管理服務,提升煤礦企業風險防控能力,減少事故,降低賠付。使保險從簡單的事後理賠轉向事前預警、事中處置、事後兜底的全新保障體系,真正發揮保險的風險管理職能。
“賠付是義務,陪護是服務。”中國人壽財險公司副總裁周海濤強調,風險減量服務面臨的挑戰是怎麼樣正確地落實好風險減量,就是防重於賠。
張琳表示,過去,保險公司在前端服務上的投入不足,特別是在財產保險領域,更多關注的是後端的理賠。然而,現在要求保險公司在前端提供更多的服務,這對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風險控制、風險轉移和風險規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據記者瞭解,“智慧煤礦風險監測系統”通過有針對性的大量部署無源數據採集終端,達到了煤礦企業井下、井上監控設備無電運行的要求,全面覆蓋礦區生產中的重點風險源頭,可實現對煤礦企業用電安全風險、設備風險、資產倉儲風險、氣象風險和地質風險等重大危險源數據採集,並藉助現代通信、AI智能、雲計算等技術手段,將分佈於企業的各感知終端鏈接在一起,風險數據異常時及時預警至安全生產管理者,便於及時排查隱患,提升企業風險識別和處置能力。
通過引入飛英思特“智慧煤礦風險監測系統”,把保險服務嵌入煤礦企業的管理與生產流程中,爲企業提供專業的風險管理、過程風險預防和控制服務,從簡單的“險後”補償轉向“險中”響應、“險前”預警。通過“智慧煤礦風險監測系統”對企業日常生產監測形成的高質量風險評估、整改報告以及風險管理培訓,使企業及時採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將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完善風險防控管理制度,切實提升了企業的風險防控能力。
在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5月31日期間,“智慧煤礦風險監測系統”共發生報警34次,防範多種關係到生產經營的外部風險。這些預警信息爲煤礦企業在安全生產上提供數據支持,爲潛在隱患點位提供有效預警,有效避免生產安全事故給企業和員工造成額外的損失。
周海濤表示,經營風險,補償損失,是保險的必然職責;減量風險,降低損失,則是保險的天然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