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咖啡店員的“火氣”從何而來
任冠青
近日,發生在Manner咖啡店內的糾紛火速在網絡上發酵。相關視頻顯示,一家門店內,有顧客與女店員產生爭執,顧客稱要投訴該店員,隨後店員將咖啡粉潑向該顧客並大喊:“你投訴呀!”而在另一家門店,有顧客因等待時間過久向男店員發出抱怨,店員回覆表示“可退單”後,引發顧客不滿,雙方隨後發生肢體衝突。據最新迴應,女店員已經被辭退,另一名男店員也已當面向顧客承認錯誤並道歉,雙方已達成和解。
不少人都注意到,在這些偶發的極端事件背後,隱藏的是運營機制問題。表面看,只要涉事店員和顧客“火氣”不那麼大,不以刺激性言語和動作彼此相向,相關衝突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被避免。但問題的關鍵卻在於:這樣的“火氣”是如何釀成的呢?
稍加了解,就會發現雙方的確各有各的無奈和委屈。對店員來說,每日如潮水般襲來的訂單量常常讓他們覺得分身乏術,缺少喘息空間。據界面新聞測算,若以一家Manner門店僅有一位咖啡師的情況爲例,如果該店能夠完成日營業額的上限目標5000元,以單杯價格15元左右計算,該店一個員工每天最多要做333杯咖啡。除了製作咖啡,這位咖啡師還需同時承擔理貨、點單、清洗等全部工作。在“趕場式”做咖啡的工作節奏下,一些員工就很難妥帖照顧到每位顧客的感受,甚至在精神緊繃、倦怠、勞累等多重積壓下,情緒崩潰。另一方面,顧客的催單和焦急心態也不難理解。如果點單系統並無明確的等待用時提示,顧客就會因所需時間過長而失去耐心,反覆催促。
可見,不夠合理的人員配置和點單系統呈現,纔是造成此類衝突的根源。近些年,咖啡零售市場的競爭日漸激烈,品牌的發展模式需要在競爭戰略、定價策略、擴張需求等多方面進行復雜權衡,這其實並不容易。但無論如何,員工的正當勞動權利,都不該成爲這一綜合考慮中“可以忽略不計”的要素。
不能爲了大舉擴張、降本增效,就不顧一線員工是否“吃得消”,一味增加工作強度。也不能爲了所謂的品牌特色,就在員工本就忙得團團轉的情況下,繼續增加工作難度。比如,相較於標準化的咖啡出品,不管是手衝咖啡,還是使用半自動咖啡機,對於咖啡師的專注度和時間要求都是更高的。對此,品牌方顯然需要進一步明確自身定位,在效率和特色之間做好平衡,不能“既要又要”。
此外,對於一些點單系統上的明顯短板,品牌方也需要及時完善更新,避免繼續給店員和顧客造成麻煩。據報道,目前有的咖啡品牌並未給員工提供足夠的準備時間,甚至在營業時間之外也開放下單,導致一些員工“早上一開門就看到堆到地上的訂單”;有的咖啡店在系統中並未設置必要的偏好選擇,以至於去冰、半糖等常見需求都要另外備註,致使本就忙得暈頭轉向的店員,很容易忽略用戶需求。
對此,不妨多聽聽一線員工和用戶的真實感受。有時候,一個簡單的設置和流程改進,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雙方的不便。比如,可以在下單高峰期,爲顧客提供明確的等待時間提醒,以便其合理安排時間;也可以通過在高峰期適度增加人手或適當截單等方式,緩解員工的工作壓力。如此,纔是真正的“去火”之策。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