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家黑米·馬修(Rémi·Mathieu)講“《詩經》中的時間人類學”
“既見君子,我心則降。”(當我見到君子時,我的心纔會安定!)
“冬夜漫長,夏日悠長。”(冬之夜,夏之日。)
圖源:k.sinaimg.cn
時間是什麼?
我們看不到、觸摸不到的時間,卻能感受到它在我們無法掌控時悄然流逝,留下無力感。正是這種無力感讓詩人感到痛苦,也讓我們這些傾聽和閱讀他們作品的人感同身受。
圖源:k.sinaimg.cn
從《詩經》的早期開始,詩歌就成爲了作者表達情感的載體,他們不僅觀察時間的流逝,還將其視爲承載希望的媒介——期待愛人的重逢、戰爭的結束,或是盼望已久的豐收來臨:“既見君子,我心則降。”
圖源:k.sinaimg.cn
對生命短暫的意識以及享受當下的必要性也出現在《詩經》中的其他詩篇裡,例如談及不應遲延享受愛情和友誼的快樂,因爲時間的確是有限的,如第124號詩《葛生》和第150號詩《蜉蝣》:“冬夜漫長,夏日悠長。”
圖源:k.sinaimg.cn
法國漢學家黑米·馬修認爲,中國最古老的文學作品--《詩經》展示了這些關於時間的概念。這部作品展示了“時”這個詞的最初含義,即一年中的季節,它是由太陽在天空中的確切位置決定的。在中國的語境下,“時間”首先指的是季節;其次是循環、週期的時間,意味着“輪迴”;最後,時間是具體的,它基於對持續時間的測量及其與現實的關係,而不是脫離物質條件的抽象概念。
特邀講者:黑米·馬修(Rémi.Mathieu)
本期中歐書院特邀法國漢學家黑米·馬修先生爲我們帶來題爲“《詩經》中的時間人類學導論”的講座。黑米·馬修先生將從四個角度全面解讀《詩經》中的時間觀念,分享他多年深入研究古漢語的成果。這是一場難得的珍貴講座,不容錯過。
01
中國時間觀的起源:季節
最早的記錄出現在甲骨文的占卜銘文中,指示在一年中的“適當”時間進行特定的行爲。因此,“季節”一詞的直接延伸意義是“合時”,即合適的、吉祥的,或者在宗教意義上是“吉利的”。
多個《詩經》中的詩篇以月份爲名,顯示了這個農業曆法在古代中國人的思想和生活中佔有的重要地位,甚至在古代詩歌中也有所體現(參見《六月》《七月》《十月之交》《四月》和《正月》)。
圖源:encrypted-tbn0.gstatic.com
另一個與時間儀式緊密相關的領域是音樂,音樂不僅有助於保持人類內部的和諧,還能使人類與“天下萬物”的時間節奏和諧一致。在古典文本中提到的六種傳統樂器中,鍾和鼓佔據了重要位置。《詩經》中也多次提到鐘鼓,在《詩經》第一首《關雎》第3節中,明確提到“鐘鼓樂之”,即“鐘鼓使她愉悅”;這種“樂-悅”的文字遊戲也見於《禮記·樂記》)。
02
時間、天文學與中國歷史
“時機”這一概念通過占卜進入了中國思想。《易經》“待時而動”(見《繫辭》B篇,第四章)要求人們始終等待“合適的時機”再行動。占卜實際上是中國文明的基礎之一。時間最初的構建就是通過“吉”與“兇”的定義來實現的。在《詩經》中可以找到許多例子,比如在第50號詩《定之方中》中,人們通過占卜來尋找適合種植桑樹的土地,以養蠶,用於製作寶貴的祭品供奉神靈。人們通過占卜來確定祭祀祖先的吉日(見第166號詩《天保》第4節),或爲狩獵選擇吉日(見第180號詩《吉日》1-2節),或解讀預示着好運的夢(見第189號詩《斯干》第6節)等。
圖源:q3.itc.cn
這種時間循環的概念很好地融入了中國的歷史觀。人們曾稱之爲中國的“神話歷史化”。這一點在《詩經》中有所體現,它記載了商朝和周朝的血統如何通過英雄的後代得以延續至今(參見《詩經》245號詩《生民》和303號詩《玄鳥》)。在《詩經》這樣古老的文本中,歷史更多地呈現爲日常生活場景的背景,就像一幅中國畫卷,它可以捲起或展開,展示一系列無時間限制的景觀,這些景觀可能處於任何時代,甚至沒有具體的時代背景,就像中國繪畫不強調透視法一樣。
03
時間與空間
在《詩經》中,“宇”字指屋檐、屋頂,甚至是房屋或領土,而“宙”字並未使用。這表明,至少在這部作品中,空間概念尚未被真正抽象出來。“宇宙”一詞似乎在戰國時期和帝國初期逐漸成形,尤其在莊子和《淮南子》等道家著作中,他們強調事物的和諧與世界的和諧是完美契合的,這種和諧依賴於時間與宇宙功能的相互關聯。道家的時間是無限的,它由一個神秘、永不停息、超越時間的動力——道——推動,構成了一個循環的連續過程。
圖源:k.sinaimg.cn
04
中國的時間主觀性
在瞬間之中,情感得以生成並表達。中國最古老的文本並未忽略這一時刻的主觀性。許多中國詩歌都描寫了因分離而產生的情感,時間顯得漫長而孤獨。在《詩經》中,我們能找到“久”的使用(相比之下,“長”在《詩經》中幾乎不用於時間意義上)。時間承載了我們的情感,像莊子所感嘆的那樣,我們在意識到生命短暫時,感受到的是與宇宙時間的無限相比的短促人生。
自古以來,中國的思想就非常重視瞬間的契機,而非對整體時間的抽象和脫離現實的理解。正如《莊子》所說的“安時而處順”。《詩經》呈現了一種紮根於社會實踐和現實中的具體時間觀,尤其體現在周朝早期的農業週期中,這些週期系統關注的是對儀式時間的尊重。
而唯有智者能夠在看似均勻的時間流動中“讀懂”時間及其變化。
歡迎收看本期中歐書院,與黑米·馬修一起進入時間之旅。
黑米·馬修(Rémi·Mathieu)先生爲中歐書院贈言
線上講座時間:
中歐書院
2024年10月31日星期四
首播平臺:
中歐書院平臺:
中歐書院官網:
Bilibili:中歐書院
YouTube:中歐書院
“歐洲時報”平臺:
歐時大參 新浪微博、Youtube
往期中歐書院回顧:
中歐書院,是聚合中歐各領域專家學者的文化論壇,是中外文兼有,線上線下兼顧的交流平臺。在兼具中國傳統書院學術性、民間性的同時,致力於多元性和開放性,通過聚焦中歐共同領域,以多語言、多渠道、多形式實現中國與歐洲的文明交流互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