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國夢”須破解四大難題

參考消息網11月3日報道 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10月29日刊登題爲《印度到本世紀中葉能否成爲發達經濟體?》的文章,作者是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第一副總裁安妮·克魯格。全文摘編如下:

20世紀60年代初在一次經濟學會議上,一位發言人以印度爲例就發展問題進行演講。沒等他繼續下去,一位經濟學家打斷他的話並問道:“世界上還有哪個國家像印度這樣?”全場鴉雀無聲。時至今日,這個問題依然沒有答案。

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曾宣佈,印度的目標是到2047年時達到發達國家水平。這一雄心勃勃的目標令許多人感到興奮,它可能重塑全球經濟格局。

然而要實現這一目標並非易事。

二戰結束時,中國和印度都是人口衆多的窮國。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實施大刀闊斧的經濟改革,迎來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十年後,印度在外匯危機推動下也開始改革。儘管增長加快,但印度始終無法與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相提並論。

印度有四個領域需要關注:勞動力、教育、貿易和監管。

印度的勞動法限制性很強,解僱工人非常困難,這給政策帶來了嚴峻挑戰。其工業增長相對緩慢,導致大部分勞動力只能在農村從事低生產率的工作。結果是,在46%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的同時,印度製造業工人的比例在2023年至2024年間從12%下降到11%。

此外,印度在加班費、學徒、醫療保健和其他福利方面的嚴格規定大大增加了僱主的成本。強勢的工會進一步阻礙了企業僱用非熟練工人,導致僱主寧願投資資本設備,而不是擴大勞動力隊伍。

爲滿足經濟全球化的需求,印度必須徹底改革其教育系統。雖然印度的入學率已大幅提高,但教育質量——尤其是中小學教育質量——仍不足以培養一支生產率較高的勞動力隊伍。

印度早期經濟改革的一個主要推動力是放鬆對外貿和資本流動的嚴格管制。但在莫迪的“印度製造”政策下,印度重拾貿易保護主義。這給印度的增長前景蒙上一層陰影。

另一個主要問題是官僚主義繁文縟節和繁瑣的審批要求,它們對經濟活動造成阻礙。此前簡化監管的努力取得成效,但要實現莫迪的宏偉目標,印度還需要實施新一輪大膽的結構性改革。

2050年的全球經濟狀況將部分取決於印度實施上述變革的速度和效率。如果政策得當,印度有可能成爲高收入國家。否則,印度或將繼續淪爲一個受生產力低下和增長疲軟困擾的中等收入國家。(編譯/楊雪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