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螺旋模式 試想COVID-19防疫之道

《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 探索與思辨》作者/陳建仁出版社/圓神

QR Code

因果螺旋模式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在遇到新的健康問題時,協助我們思考到底病原是什麼?宿主如何受到暴露?宿主感受性如何?引起個人發病的自然史有哪些重要階段?個人的三段五級預防對策爲何?如何擴大影響到家庭、社會、國家、甚至全世界?如何遏止疾病的蔓延擴散?

像COVID-19這樣的新興人畜共通傳染病,也可用因果螺旋模式來試想可能的防疫之道。世界衛生組織於2020年1月7日宣佈COVID-19的病原體是新的病毒,與SARS和MERS同屬冠狀病毒家族,並將其命名爲2019新型冠狀病毒(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由於COVID-19蔓延得很快,它的傳染窩、傳染途徑、潛伏期、症狀徵候、自然史等特性也很快地被釐清。可惜的是,它未能在最早的發源地被有效控制,以致擴散到中國各省市及全球190多個國家。截至2022年5月16日,造成至少5.18億名確診病例及至少627萬人死亡。

整個全球大流行的演進,從一個病毒感染到首位人類宿主,侵入表現ACE2受體的細胞,使病毒大量複製繁殖,持續感染其他細胞,造成組織與器官系統的病理變化,產生嚴重臨牀症狀、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發病期間,透過密切接觸或污染環境,將病毒傳給醫護人員、家人親友、同學同事。病毒就會擴散到家庭、學校、職場、社會、國家、全世界,使因果螺旋的範圍籠罩整個地球,「星星之火、足以燎原」就是最好的寫照,COVID-19因此帶來家庭生計艱困、社會恐慌、國家動盪、全球蕭條。

一個人會不會得到感染、病毒在體內會不會繁殖很快、是否發病?決定於宿主的遺傳基因、免疫能力、健康行爲、預防接種。

一旦進入潛伏期,能否快速篩檢、早期發現、隔離治療、適切使用抗病毒藥物,就決定了個人是否會發生症狀徵候、重症和死亡。在個人感染到痊癒或死亡的第一階段,宿主與社會(醫護)環境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要預防病毒由個人傳給醫護人員、親朋好友、同事同學而造成社區傳播,醫療體系的超前部署、院內感染管控的落實、篩檢量能的提升、疫調匡列的執行、居家隔離的嚴格監控、自主健康管理的強化、口罩等防疫物資的量產與分配、個人衛生習慣的實踐、避免羣聚活動、實名制進入公共場所等與精準防疫有關社會環境因素,在第二階段的社區防疫就變得很重要。

要讓疫情對家庭、社會、國家的衝擊降至最小,第三階段還必須對低收入家庭、殘障人士、老弱婦孺、受創行業,進行救濟紓困。爲維持中小企業的發展,振興券的有效率、效益地發放也很重要。疫情期間的線上上班上課、電子商務、遠距醫療等宅經濟發展,減少健康不平等、降低城鄉落差,可穩定社會經濟的發展。在自由民主多元開放的國家,疫情的公開透明對於建立民衆對政府的信任相當重要;落實個人資料與隱私權的保護,才能鼓勵民衆配合防疫規定。換句話說,包括跨部會整合的社會環境因素,在社會安定和國家安全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現今,人與人、國與國的連結比昔日更密切。在COVID-19大流行的網羅下,沒有一個人是安全的,除非每一個人都安全;也沒有一個國家是安全的,除非每個國家都安全。以疫苗接種爲例,截至2022年5月底,世界上還有許多國家的疫苗覆蓋率相當低,特別是非洲國家,亟待他國大力支援。要應用接種疫苗來遏阻大流行,就是要達到「四海一家、世界大同」的理想,積極協助低收入國家早日普及接種,使所有國家都能阻斷病毒擴散、複製與突變,避免新變異株的產生。

更多摘文詳見:

bit.ly/3P3b4JC